出生自带的“胎记”
也可能是血管瘤
(以下图片可能引起不适)
什么是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hemangioma,IH)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肿瘤,患病率约为2.6%~4.5%。主要表现为大量血管内皮增生。 血管瘤发作的危险因素 女性、低出生体重以及早产都是血管瘤发病的高危因素。其中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3~2.9倍,而低出生体重似乎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为出生体重每降低g,发生婴幼儿血管瘤的风险就相应增加40%。 血管瘤的常见并发症 1.溃疡。溃疡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10%,好发区域为下唇、颈部、肛门与生殖器等部位,可引起出血和(或)感染; 2.功能障碍: (1)发生在眼周的血管瘤可能损害视力,引起弱视、散光或斜视。 (2)鼻部血管瘤可能妨碍呼吸。 (3)发生在“胡须区”的血管瘤常提示气道受累,一旦累及气道,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声门下阻塞。 (4)唇部血管瘤可能影响进食。 (5)颈部巨大血管瘤可能影响颈部运动,造成位置性斜颈。 (6)多发性皮肤血管瘤(即血管瘤的数量多于5个或者不少于10个)的患儿,发生肝血管瘤的风险较高,在少数病例中,肝的多灶性血管瘤以及大的血管瘤会导致高输出量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或)甲状腺功能紊乱。 3.面容毁损:面中份尤其是鼻、唇、额以及颊部和耳部血管瘤可能导致面容毁损。鼻、唇部血管瘤消退慢,常不完全。腮腺区血管瘤多数体积大且较其他部位血管瘤持续时间更长。约50%的肿瘤消退后遗留瘢痕、皮肤冗余、皮肤松弛或毛细血管扩张等后遗症。 血管瘤的治疗 婴幼儿血管瘤大多疗效确切,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口服药物、局部外用药物及外科手术干预。(医院接受专业医生建议) 对于造成功能障碍或溃疡,以及可引起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的巨大血管瘤,需早期通过治疗。对于尚未引起功能性障碍,但有风险的血管瘤,医院随访。 中医药对血管瘤的认识 血管瘤在中医病名为“血瘤”。明代医书《外科正宗》记载:“血瘤,微紫,微红,软硬兼杂、皮肤隐隐、缠若红丝、擦破血流、禁之不住”。结合中医理论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目前多认为是小儿心火内盛,气阴两虚,血热瘀滞夹毒,凝结于脉络而成瘤。临床上多采用泻心汤、凉血地黄丸、丹栀逍遥散、血府逐瘀汤等中药汤剂加减口服或外敷瘤体处,以达到根治血管瘤的目的。 医院目前广泛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结合血管瘤患儿,在常用药物内服的前提下,采用小儿推拿、耳穴压豆、针刺,以达到清心泻火、凉血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疗效显著。 病例1:生长在胸部的血管瘤,有发生乳腺畸形的风险,服药3天后瘤体稍缩小,颜色明显变淡,质地明显变软,目前正在继续服药。 病例2:生长在背部的血管瘤,有发生溃疡、出血的风险,服药3天后瘤体颜色明显变淡,质地明显变软,服药2周后瘤体较前稍缩小,目前正在继续服药。 风里雨里 我们依旧在航空路屹立 就诊 -END- 医院 健康 - 24小时免费咨询/预约挂号 恩医头条 医院 来源 中医部儿科杨环 文稿编辑 刘铁强刘晓 本期编辑 李谟宇 审核 王在平黄文 发布部门 宣传科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