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经方,灵活不泥经方以其组方严谨、疗效卓著而享誉中外,历千余年而不衰。自汉代以降,历代医家将其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诸科,取效皆捷,影响深远。长期实践证明,它确为无数医家临床实践的结晶。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经方皆是历代治疗病例最多的方药。因此,杜氏临证多选经方。但其所用,除个别病例外,并非机械照搬,而是据证灵活化裁,兼采众家之长,不断发展和创新。临床内、外、妇、儿诸科,外感、杂病诸疾,应用经方十分广泛。现仍以肾炎治疗为例,简析如次,以示一斑。
1急性肾炎
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的急性发作期,一般起病急,病势猛,多伴有发热恶寒等症。由外邪侵袭,内有水邪,内外合邪,触而即发所致,多属于太阳病期。此时,外邪为疾病的主要矛盾,故治疗的重点应放在解毒祛邪上。据不同表现及个人体质因素,治法有异。一般说来,可分如下证型:
(1)风寒外袭型:
症见眼睑浮肿,晨起为著,或双下肢水肿,甚则全身水肿,发热,恶寒较重,小便不利,心烦,干呕,脉沉细,苔薄白等。
治宜散寒解表,宣肺利水。
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6克、连翘12克、赤小豆30克、杏仁12克、猪苓15克、茯苓12克、桂枝6克、桑白皮12克、丹参15克。
方解:方以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开鬼门,散风寒;杏仁宣降肺气,畅通水之上源。一宣一降,肺气通调,水道自畅,水湿可散。以猪苓、茯苓淡渗利湿,合桂枝温阳化气,利膀胱,决水道,使水湿自下而出。一散一渗,药虽相反,但各行其道,暗合开鬼门、洁净腑之意。不惟表邪得散,水湿亦自有出路。一作汗消于无形,一化尿排之于外。连翘、赤小豆二味,以其寒性,既可防辛散之温,免其生热,又能利其水湿,一举多得。桑白皮开宣肺气,畅通水道,且防辛散伤阴,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散邪,除湿利水之功。
(2)风热型:
症见水肿明显,小便不利,发热恶寒,咳嗽,口干,咽喉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等。此为风热之邪外侵,肺失宣降,水湿内停外溢所致。
治当清热解表,利湿解毒。
以经方越婢汤加减:麻黄6克、石膏30克、生姜皮1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银花24克、连翘15克、生益母草30克、炙甘草3克、桔梗10克。
方解:方以麻黄宣肺解表,配以石膏清肺胃之郁热,变辛温为辛凉,此为仲景应用之一大特点。生姜用皮,一则可发汗解表,更能化气行水,配合麻黄,亦宣亦散,使肺宣发。茯苓、白术渗利水湿,药性向下、向内,与生姜、麻黄相伍自有相反相承之意。配合银花、连翘、桔梗辛凉散邪,解毒祛火,与麻、姜之辛温,一寒一温,使清热而无伤阳之弊。生益母草一味,清热利水,活血化瘀,使三焦郁积,荡涤无余,病可自去。以上二型,若伴见汗出、恶风等表虚征象者,可随证合用防己黄芪汤,以补卫固表,利水除湿。若汗出较多,恶风较甚者,可合玉屏风散用之。
(3)水湿内停型:
此型相当于太阳蓄水证。
症见眼睑、颜面浮肿,晨起为著,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甚则全身高度水肿,小便不利,而发热恶寒不明显者,即水饮内停,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治宜化气行水,通利膀胱。
方以五苓散加味:茯苓12克、猪苓12克、白术12克、泽泻15克、桂枝6克、大腹皮12克、白茅根30克、连翘12克。
方解:方以猪苓、茯苓、白术健脾燥湿,利水消肿;泽泻、腹皮通利小便,药效趋下使水湿自下窍而排;桂枝一则促膀胱气化,开关利窍,二则辛散温通,开鬼门以散表邪,合以连翘,作用向外向上,可于散邪之中,发越水气。佐以白茅根,清热利尿,既可防桂枝辛温助火,又能与连翘清泄郁热,相反配伍,药效归一。若有明显阴虚者,可加生地、女贞子、怀牛膝等;肾阳虚者加用附子;重度浮肿者,用五皮饮化裁。
另外,除以上三型外,若伴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等少阳枢机不利者,可以小柴胡汤为主化裁,以疏利三焦气机,清少阳郁热,收效亦佳。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鏂瑰瓙鐢茬:閰稿乏姘т經娌欐槦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