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小球肾炎科室
肾小球肾炎手术
肾小球肾炎症状
肾小球肾炎形成
肾小球肾炎原因
肾小球肾炎传染

泪目好军医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故事给你答

仁心仁术,悬壶济世

他们以高尚的医德

救人于危难

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他们用精湛的医术

抚平患者的苦痛

医院的院史馆

你总会被这样一群

大师的故事触动

他们学贯中西

为医学进步奉献毕生精力

他们救死扶伤

挽救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

6月26日下午

一场“强军故事会”

医院举行

11位名医大家的感人事迹

通过生动的表演

动情的讲述呈现在了

官兵们的面前

姓军为兵,服务人民

他们的故事令人泪目

……

举贤:他将科主任的位置主动让给年轻人

画面中的这位军人就是我国现代耳鼻咽喉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姜泗长院士。

从医半个多世纪,他为中国耳鼻咽喉事业培养了几代人才,“让更多聋人听见伟大时代的声音”,被誉为“打开内耳禁区的人”。

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却主动将自己的位置让了出来,为年轻人提供发展锻炼,“挑大梁”的机会。

年,姜泗长推荐年仅48岁的杨伟炎接替他担任科主任。消息一出,大家议论纷纷,就连杨伟炎自己也有些不自信了……

在姜老的鼓励下,短短几年时间,医院当时最年轻的科主任就把科室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医院首个国家重点学科。

让贤仅仅5年后,医院梁国章政委和院长廖文海,提出了“设擂求贤”的想法:“要年轻化,进行公开选拔……让更多更优秀的年轻人挑大梁。”

在公开应聘的“战前动员会”上,姜老说:“老主任们一定要开明,我们不能当人才成长的障碍。考学生也是在考我们,考我们有没有让学生超过自己的勇气。学生超过老师,说明老师有本事。”

在这次公开应聘中,一批中青年骨干脱颖而出、破格晋升,担任了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与此相伴而来的,是一系列科研成果竞相问世,一大批学科蓬勃发展。

年,杨伟炎传承姜老的做法主动举贤,推举45岁的韩东一接替他成为第三任科主任。

让贤、托举,扶上马再送一程,姜老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后来人。

担当:危急时刻,他敢于拍板

他是我国著名心脏病学家、内科学专家、老年医学的重要奠基人。他曾担任许多开国元勋的医疗保健组组长。在危急时刻,他像“定海神针”一样,总能力挽狂澜。

他就是牟善初。

在保健任务中,每一个小小的决定,都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每一次拍板,都是把患者的生命摆在了个人得失前面。牟善初就是这样一个顶住压力,敢于拍板的名医。

有一次,一位开国元勋因患急性肺炎,大剂量使用抗菌素后,出现严重腹泻,病情危重,多位专家进行集中会诊。

大家各执一词,有的认为应继续使用抗生素,有的认为治疗腹泻才是重点。牟善初想到,会不会是多种抗菌素联合使用引起的腹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在讨论陷入僵局的时候,他决定停用抗菌素,先治腹泻。

这太冒险了,停用抗菌素若加重肺炎引起呼吸衰竭,这个责任谁来担?牟善初说:“救命要紧,这个险必须得冒!有什么责任我来承担!就这么定了!”

后续治疗中,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牟老下定决心,使患者一次次转危为安。

有人问他,您总是在危难时刻拍板,万一出现差错,一世的英名不就毁了吗?牟老却说:“相比病人的生命,我个人的名利、荣辱根本算不了什么。”

牟老用行动诠释了医者的担当与风范。

胆识:他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

在他之前,肝内胆管结石病,是我国良性胆道疾病中的“不治之症”,年,他首创应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开辟了以肝脏外科技术解决胆道问题新途径。

他就是黄志强,我国肝胆外科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胆道外科之父”。医院涌现的“时代楷模”,79岁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位一生与胆道打交道的院士,拥有过人的胆识。

年,黄志强随志愿军手术队在朝鲜战场上战斗了整整10个月。那时他就下定决心,作为一名军医,要想方设法解除伤者的痛苦,向生命禁区发起挑战。

年12月,怀孕38周的史思敏被诊断为坏死性胰腺炎,医院重症监护室时已陷入昏迷。患上这种病,就等于被宣判了死刑。医院,万念俱灰的患者家属找到了黄志强。

一连3天,黄志强守在病房,对病人进行详细检查,反复研究病例。手术风险太大,但不手术病人只有死路一条。

当时已经83岁的黄老带领治疗组连续奋战7天,做了3次手术,史思敏终于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

几天后,黄老查房时,走到史思敏病床前对她说:“孩子,我在病历上看到今天是你生日,给你准备了张贺卡,祝你早日康复!”

黄老一直记不清自己的生日,每次写履历就索性填个1月1日,但说起几十年前看过的病例,他却能记得一清二楚。这座失衡的记忆天平,展现着病人在他心中的分量。

“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这是黄老常说的一句话,也是黄老非凡胆识的写照。

口碑:为了给患者省钱,他在手术台上站了8个小时

年过七旬,他还坚持每年做多例手术,直到被查出晚期胃癌住进病房的前一天,依然战斗在手术台上。他是华益慰,医院外科主任。

从医56年,他救治过的患者数以万计,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从未收过患者的红包。

年,一位叫做侯怀树的病人身体不适找到了华益慰大夫,仔细检查,华益慰发现他得的是直肠癌。侯怀树来自农村,家庭条件并不好,打算和家人“商量商量再说”,转身准备离开。

华大夫看出了他的顾虑,这病不能拖,他有信心治好。侯怀树攒了元钱,华益慰为他开了刀。手术后,华大夫每天亲自为他换药,还教他如何清理粪袋子。

侯怀树最担心的就是钱的问题,谁知出院一结账,这块钱还没有花完。一打听侯怀树才知道,为了给他省钱,当时已经72岁的华大夫硬是一针针地为他缝合,在手术台上站了8个小时。

据华老住院期间的责任护士回忆,在他病重时,每天都有很多从各地赶来看望他的患者。有一次在病房里,华老拿着一个存折,一定要还给一名叫张秋海的患者家属。

那年,张秋海送给华老一个领带盒,里面放了0元钱,当华老发现时,已经联系不上她。华老就将钱存在了银行。

这次,他总算是把这笔年就存进银行的0元钱还给了人家。握着这张存折,张秋海泣不成声。

金杯银杯都不如患者的口碑,一声声感谢,一面面锦旗,都承载着患者对华老高尚医德的肯定与褒奖……

执着:她为负伤战士持续治疗42年

一名医生为患者诊治一般需要多长时间?也许是几分钟、几小时、几个月,但这位医生却为一名负伤战士持续治疗了42年。

她就是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口腔颌面医院口腔科创始人周继林。

年6月,周继林被派到距朝鲜边境不远的解放军医院,负责抗美援朝战争中口腔颌面伤伤员的治疗。

一位叫刘恩林的负伤战士伤情最为严重,脸被炸得面目全非,只剩下一只眼睛和一只耳朵,头被纱布包裹得严严实实,仅存的眼睛里都是绝望。周继林几次查房和他交流,他从不搭理。

面对这样的病人,即使医术再高超,治疗风险和难度系数都太大,治好了也可能导致残废,周继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他恢复面容。

经过周密的计划和细致的探索研究,周继林克服了重重困难,利用颧颊沟成形术,成功地为刘恩林完成了精细化修复,这是我国第一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

当刘恩林解开头上的绷带,看见自己的面容时无比惊喜:赝复耳、赝复眼球都像真的一样,外翻的眼眶也基本恢复了原状!这位经过战火洗礼的战士重获“新生”。

从医院返回后,周继林的治疗一直没有停止,先后为刘恩林进行修补手术50多次,大多数费用都是周继林垫付的。长达42年的随诊,周继林兑现了对伤病战友的承诺。

退休后,医院提出申请,将她的专家号改为普通号,她说:“我这么做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方便患者,为他们省点钱。”

她也被患者们传颂为:“不挂专家号的名专家”。

较量:她提出的模式使我国慢重肝患者的病死率降低了47个百分点

这位女性叫陈菊梅,她是新中国第一批传染病学留学生,是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传染病博士。一毕业,她就来到了刚刚成立的解放军第医院。

医院,很多人都绕着走。陈菊梅却将自己融入到了这个充满“病毒”和“细菌”的战场,开始了一辈子的较量。

有一年,陈菊梅随医疗队去农村巡诊。当时条件简陋、而且还没有麻醉医生,为减轻病人手术时的痛苦,医疗队决定试用“硬膜外麻醉法”。

初次试验,由于操作者紧张失误,穿透了“硬膜”,陈菊梅晕了两天。凭着这种精神,陈菊梅带领同志们总结经验,很快掌握了这种麻醉方法。

返回后,陈菊梅很快投入到攻克“乙肝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临床难关中,她每天争分夺秒,但自己的身体却出现了状况。

经初步诊断,她患的是肾小球肾炎。为了一劳永逸,她竟然想到了把有可能引发肾炎的器官摘除。摘掉了容易发炎的扁桃体和阑尾,她还分3次拔光了牙齿。

凭着这股狠劲,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陈菊梅成为我国首先发现并应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的第一人,挽救了无数肝病患者。

“七五”期间,我国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高达85%以上,国家把降低该病死率作为一项重大课题交给了医院。她提出要力争把病死率降低20%到30%,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天方夜谭”。

但仅仅几年后,陈菊梅率先提出并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重肝的崭新模式,使我国慢重肝患者的病死率降低了47个百分点,成为我国肝病治疗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一次次无声的生死较量,她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义无反顾的勇气展现着医者的决心与力量。

重生:他为全身95%烧伤的患者进行了38次手术

作为白衣战士,手术台就是冲锋的阵地,手术刀就是与死神作战的武器。

他不惧生死走向战场,迎着炮火硝烟救治受伤战士;他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让许多烧伤患者重获新生。

他就是我国烧伤医学专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全军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盛志勇院士。

年冬,盛志勇自告奋勇参加赴朝志愿军医疗队,来到最前线抢救重伤员。由于后勤补给被切断,没有止血海绵,大量伤员因为出血过多而牺牲。

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倒下去,他心如刀绞。天寒地冻,盛志勇和战友们夜以继日的进行实验,最终从我们平常吃的冻豆腐中获得启示,研制出淀粉止血海绵,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战友的生命。

赴朝参战使他真实地认识了战争,回国后,盛志勇就把人生志向定格在军事医学上。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拯救%烧伤患者的生命一直被烧伤界视为难题。年,因机房起火,一位女患者全身95%烧伤,其中三度烧伤达90%,盛志勇先后为她进行了38次植皮和整容手术,治疗效果受到了国外同行的高度肯定。

上世纪80年代初,盛志勇和他的同事在烧伤领域开始了新的探索,在国内最早研制出适用于烧伤患者涂用的化妆油彩,解决了烧伤愈合后的皮肤与正常皮肤的色差问题。

他们还总结出一系列功能康复疗法,让一个个四肢疤痕挛缩畸形、长年卧床的患者重新站起来,有的重返工作岗位。

在70多年的医学生涯中,他先后2次参战,3次赴震区救灾,到过16个国家执行医疗救治任务。

从我国第一个创伤外科实验室诞生,到世医院创立;从建立新中国第一个中心血库,到创建全军首个创伤外科中心,他凭着一颗服务战救的初心,一步步把我国烧伤医学推向新的高度。

战士:带着患癌的身体,78岁的他奔赴抗震救灾前线

这位身着白衣的军人就是卢世璧院士。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巨大的破坏力将无数鲜活的生命推向生死边缘。

当时已经78岁的卢世璧带着患癌的身体,主动请缨踏上了震颤的大地。医院专家划分为9个手术小组,确保17个手术台24小时连续运转,平均每天完成近70台手术,为多名重伤员保全了性命,检查、救治了近千名伤员。

在临时搭建的救治点中,他曾为一位名叫唐钰岚的26岁姑娘进行了手术。被发现时,唐钰岚已经在废墟中被压了14个小时。骨盆被砸烂,肌肉严重坏死,呼吸、循环、血液系统全部衰竭。医生们都认为,只有截肢,她才能保住生命。

卢院士却说:“孩子还年轻,一定要保住她的腿!我来想想办法。”他亲自制定手术方案并主刀,应用“减压式”手术方式,最终奇迹出现了。3个月后,唐钰岚在大家的注视下站了起来!

从北川到青川再到汶川多公里的战线上,这位拄拐院士沿途奔波,留下了他救死扶伤的身影。

一天夜里,一次强烈的余震来袭,正在研究病历的卢世璧被同事架出房间,怀里还紧紧地抱着一摞伤员的病历。

卢老说:“以前我参加地震伤员救治,每当余震来袭,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背起伤员往外跑。现在年龄大了,背不动了,但我得把救治资料给大家留下。我是一名战士,倒也要倒在战场上!”

年邢台大地震,卢世璧作为队长,带领医疗队开赴救灾最前线,一去就是半年;

年营口大地震,他又一次冲在最前面,冒着大雪在震区奋战2个多月。

年唐山大地震,他在大半医院。

……

在抗震救灾现场,卢世璧始终冲锋在前。他就像一面旗帜,给医疗队员信心,给灾区伤员希望。

追随:她是党的女儿,写下35份入党申请书、百万字笔记

她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共和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长女,是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之一;

她是国内外著名免疫学专家,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和我军第一个免疫学研究中心;

她是杰出的白衣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的榜样、科教文卫战线共产党员的楷模。她就是党的好女儿、医院副院长冯理达。

跟随父母回到新中国后,冯理达成为首批被派往苏联攻读免疫学的留学生。留学10年,她的入党申请从未间断过,但由于当时留学生党支部没有发展党员的任务,她的愿望未能实现。

年12月23日,年满50岁的她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26年的愿望。

在冯理达的遗物中,有4个精致木箱,里面珍藏的是冯理达用毛笔正楷抄写的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党章全文,一幅幅长卷展开,足有百米,六万余字。

年1月20日下午,冯理达病情恶化,她嘱咐儿子:“你要永远记住,妈妈是党的女儿。我死之后,帮我交最后一次党费……”缴纳完党费后,她的全部积蓄仅剩85.46元。

35份入党申请,是她一心追随党的真实见证;多万字的笔记,是她一贯忠于党的心路历程。

年8月5日,时年80岁的冯理达在日记中写道: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的女儿理达每日都在想念你们。你们对祖国、对党的感情鼓舞着我,支撑着我;我会跟随你们,走一条你们希望我走的路。那就是: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

奉献:弥留之际,她不吃不喝留下纯洁躯体

画面中的老人就是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医院妇产科奠基人叶惠方。

她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也是妇产先驱林巧稚的得意弟子。她在国内首次推行“无痛分娩法”,创下了当时北京市妇产科剖宫产率最低的纪录。

在44岁正当盛年的时候,作为公认的“一把刀”,她却将手术主刀的位置让给了年轻人。90年代,妇产科缺少经费,叶老就把亲人汇给她的美元提供给年轻医生出国深造。

如今,叶老桃李满天下,无数学生成为医界翘楚、顶级专家。

叶老生活极其简朴,她睡的床,是多年医院时淘汰的病床,吃饭的碗带着几个豁口也舍不得扔,茶叶包装盒里有一种金黄色的内衬,她把它捡回来补床单,这床单一用就是几十年。

就是这样一位简朴得近乎有些苛刻的老人,把时值百万的祖宅捐给了家乡的学校。

年,叶老留下了一封遗嘱:

我老了,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万一发生不幸,没有生命价值时,请组织不要进行无谓的抢救。但请先看一下还有没有可用的器官,如果都没有用了,医院,作医学研究。

这封遗嘱在科室保存了整整17年,叶老病重时,医院,拒绝接受任何治疗。而到了弥留之际,她不吃不喝,排尽大小便,就是为了给医疗事业留下一具纯洁的躯体。

《雪绒花》是叶惠方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白衣战士,她奉献的人生也如雪绒花一般洁白闪耀。

誓言:辗转6个国家,行程近10万里,他带着人工心肺机回到祖国

他叫苏鸿熙,是我国心脏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著名胸心外科专家。

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当时,苏鸿熙正在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读书,亲眼目睹了大屠杀。他下定决心,不为良将,便为良医,以医报国。

年8月,苏鸿熙先前提出赴美留学的申请获得了美方的批准。留学期间,苏鸿熙刻苦学习先进的医学技术,逐渐成长为一名崭露头角的医学新秀。

可当他留学7年准备返回祖国的时候,却被美国当局列入限制返回中国的50位科学家名单。美国移民局的官员劝他留在美国,但苏鸿熙拒绝了。

年,美国开展了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苏鸿熙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他与美国妻子杰妮还设法购买了两台人工心肺机和大量医学书籍,苏鸿熙迫切地希望把这些带回中国。

当时,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公民之间往来,互相不需要签证。他们决定,杰妮先到加拿大去,然后去伦敦。苏鸿熙将心肺机交由货运公司运往伦敦,他自己再坐船过去。在伦敦汇合后,他们又绕道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历时52天,辗转6个国家,行程近10万里,苏鸿熙终于回到了祖国。

2年底,98岁的苏鸿熙再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3年7月1日,组织审议通过苏鸿熙入党。由于患上脑中风,那一天,99岁高龄的苏老,坐在轮椅上,他用左手托起右臂面对党旗庄严宣誓。

不后悔,忠诚于党,初心不改;不后悔,献身使命,一生追随。这是苏老的人生追求,也是一个信仰共产主义老军医的铮铮誓言。

不畏艰险,救死扶伤

他们把无数患者

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开拓进取,矢志医学

他们用毕生精力

把新中国的医疗事业

推向新的高度

戎马倥偬,不负韶华

不忘初心,一生向党

今天

让我们把最高敬意

献给这些坚韧不拔的白衣战士

献给这些为医学事业

奉献一生的名医大师

中国军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enyanajx.com/sxqsyss/11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