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和病理特征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由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病变。多见于儿童、青壮年或老年人合并慢性感染,常常表现为混合性肾病/肾炎综合征,补体C3下降。这种病变在银染下以系膜和毛细血管内增生、肾小球基底膜(GBM)双轨形成为特征。光镜下类似IV弥漫性狼疮性肾炎、冷球蛋白血症肾小球肾炎(GN)、单克隆沉积增殖性GN、纤维样GN和C3肾小球病,所有这些疾病伴有明显的免疫荧光和/或电镜表现。GBM双轨也可以发生在慢性内皮损伤,包括慢性血栓性微血管病、移植肾小球病和先兆子痫。MPGN的病人常常肾功能进行性下降,10年肾脏存活率仅为50%。MPGN约占肾移植复发病人的30%。
光镜:常见毛细血管内增生呈弥漫性、球性改变,银染下GBN表现为双轨,可见新月体。
免疫荧光: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表现为短粗的、不规则沉积物,部分由于GBM限制呈腊肠样改变。多克隆免疫球蛋白IgG、C3沉积,常见C1q。
电镜:内皮下和系膜区、插入的细胞和基质沿GBM沉积。内皮下沉积而形成新的GBM,即双轨。足突广泛融合,毛细血管内增生。
病因/发病机制
MPGN表现为内皮下和系膜区沉积,可见于慢性感染,如丙肝。但其光镜下特殊的形态学表现也可能由其他病因引起,如C3肾小球病、冷球蛋白血症GN或单克隆蛋白沉积病。
鉴别诊断
MPGN样病变可见于冷球蛋白血症GN(IgM多见,常见κ或λ轻链单克隆改变,电镜下表现为有结构的沉积物);纤维样GN(多克隆IgG,电镜下可见纤维丝);淀粉样变(电镜下可见大量、非细胞样纤维丝,刚果红染色阳性);C3肾小球病(免疫荧光可见C3,不伴或伴有少量免疫球蛋白沉积,致密物沉积病电镜下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单克隆沉积增殖性GN(免疫荧光可见单克隆沉积);弥漫性狼疮性肾炎(“满堂亮”,免疫荧光可见IgG、IgA、IgM、C3和C1q沉积,电镜下可见网状聚合物)。
诊断要点
免疫荧光可见毛细血管壁内皮下/系膜区IgG、C3呈短粗的、不规则沉积,银染可见GBM双轨表现
毛细血管内增生
Figure1
MPGN大量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导致弥漫性肾小球分叶化改变(Jonessilverstain,银染)。允许转载于AJKD31(1):e1.
Figure2
MPGN由于细胞插入和内皮下沉积物反应形成新的GBM,GBM广泛双轨改变。沉积物PAS染色阳性,银染可见腊肠样改变。允许转载于AJKD31(1):e1.
Figure3
MPGNIgG沿毛细血管壁节段性、不规则、粗颗粒或细长型沉积,偶见系膜区沉积(免疫荧光)。允许转载于AJKD31(1):e1.
Figure4
IgG不规则、节段性毛细血管壁和系膜区沉积(免疫荧光)。允许转载于AJKD31(1):e1.
Figure5
MPGN电子致密物内皮下沉积(白色箭头,注:箭头有所移位,指向上皮下),GBM和插入细胞之间。新GBM样物质在插入细胞和内皮之间。这些改变导致“电车轨道”改变,银染可见双轨形成,由于基质被染色,细胞和沉积物不着色。系膜区有大量沉积物(红色箭头,电镜)
Figure6
MPGN内皮下沉积(箭头),新GBM样物质在插入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电镜)
参考文献AmJKidneyDis.;66(3):e19-e20
编辑屈凯审核程小红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