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儿童年龄分期及特点(选择P2)
胎儿期
40周
孕期保健,胎儿保健
完全寄生生活,保护母亲就是保护胎儿。
新生儿期
脐带/生后28天
死亡率最高
加强保温喂养清洁卫生消毒隔离
围生期保健
婴儿期
一周岁
易发生消化紊乱营养不良
生长发育最迅速
免疫接种卫生习惯培养,消毒隔离
幼儿期
1~3
智能发育较前突出,对危险识别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不足,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乳牙初出齐,饮食过渡成人
防病为保健重点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
学龄前期
3~6/7
易患急性肾炎、风湿性等免疫性疾病
好奇好问好模仿
学龄期
青春期前
除生殖系统外各系统接近成人
预防近视龋齿
青春期
体格发育第二个高峰
保证营养,树立正确三观,健康生活方式
新生儿虽可在母体获得IgG,但3~5个月后逐渐下降,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
2、儿科护士角色(选择)
①专业照护者(最主要)②护理计划者③健康协调者
④儿童及其家庭代言人⑤护理研究者
3、生长发育的规律
⑴生长发育的连续性阶段性
⑵各器官系统发育的不平衡性
⑶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
⑷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4、体重是是营养状况最易获得的敏感指标
生理性体重下降(定义P16):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可致体重的暂时性下降,一般下降原有体重的3%~9%,多在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至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5、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0Y
1Y
2Y
其他
公式
体重kg
3
9
12
2Y+8∕7(1~6)
身高cm
50
75
85
7Y+77(2~12)
头围cm
33/34
46
48
54~58/15Y
胸围cm
32
46
与体格有关的系统地发育
颅骨
前囟测量菱形间隙对边中点连线长度
出生时1.5~2.0cm
1~1.5岁闭合
后囟6~8周闭合
脊柱
3月颈椎前凸6月胸椎后凸1岁腰椎前凸
长骨
腕部骨化中10个公式Y+1
婴儿膝部X片年长儿左手腕部X线
牙齿
乳牙20恒牙32
4~10M乳牙萌出2~2.5Y出齐2Y内M-4~6
顺序先下后上先前向后
恒牙20~30出齐
5、头围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
1岁时胸围约等于头围。
出生时小儿即有觅食、吸吮、吞咽、拥抱、握持等一些非条件反射和对强光、寒冷、疼痛的反应
6、神经系统感知发育(选择P26P34)
第三章儿童保健
1、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选择P72)
对象
部位
途径
乙肝疫苗
0·1·6M
上臂三角肌
肌内
卡介苗
出生
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
皮内
脊髓灰质炎疫苗
2、3、4M,4Y
口服
百日咳、白喉、
破伤风
3、4、5M,18~24M
6Y
上臂外侧三角肌
肌内
麻疹及麻腮疫苗
8M、18~24M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
活疫苗70%~75%乙醇消毒
2、其他:⑴2个月以上婴儿接种卡介苗前做PPD试验,阴性者才可注射;
⑵脊髓灰质炎疫苗冷开水送服,服用1小时内禁热饮;
⑶接种麻疹疫苗前1个月及接种后2周避免使用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制剂。
第四章儿童营养
1、儿童总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率(占比例最大)、食物热力作用、生长、活动和排泄。
2、排泄消耗:⑴日龄1周的新生儿约为KJ(60Kcal)∕Kg;
⑵第2~3周约为KJ∕Kg;
⑶1岁以内婴儿平均每日所需总能量KJ∕Kg,以后每3岁减少
42KJ∕Kg,15岁时为KJ∕Kg
3、营养素需要
碳水化合物55%~65%
脂肪45%---婴儿25%~30%---年长儿
蛋白质8%~15%
水ml/(kg.d)---婴儿40~45ml/(kg.d)----成人每三年减少25ml/(kg.d)
4、母乳成分变化(选择):
⑴各期母乳成分:分娩后4~5日以内为初乳;6~10日为过渡乳;11日~9个月为成熟乳;10个月以后为晚乳。
⑵哺乳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乳汁脂肪低而蛋白质高;第二部分脂肪含量逐渐增加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第三部分脂肪含量最高。
5、母乳喂养的优点(选择)
⑴营养素比例适合免疫物质增强抗病能力
⑵经济方便温度速度合适⑶新鲜无污染
⑷增进感情
⑸加速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机会
⑹消耗脂肪恢复体型
6、指导哺乳技巧(选择p85)
把握断奶机会,婴儿生后4~6月开始引入半固体食物并减少哺乳次数,增加引入食物量,一般于10~12个月完全断奶。
7、人工喂养注意事项(选择P87)
⑴选用适宜奶嘴:孔的大小以奶瓶倒置液体呈滴状连续滴出为宜;
⑵测试乳液温度:成人手腕掌侧测试温度;
⑶避免空气吸入:奶瓶呈斜位、喂食完毕后轻拍婴儿后背;
⑷加强奶具卫生:
⑸及时调整奶量:合理喂养标志是发育良好、二便正常、食奶后安静。
8、食物转换原则: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从稀到稠,从细到粗,从一种到多种,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过度到固体食物。
9、过渡期食物的引入(选择)
月龄
事物形状
引入食物
主餐
辅餐
进食技能
4~6个月
泥状
含铁配方米粉、配方奶、蛋黄、菜泥、水果泥
6次奶
夜间断奶
逐渐加至一次
勺
7~9个月
沫状
粥、烂面、烤馒头片、饼干、鱼、全蛋、肝泥、肉末
4次奶
一餐饭
一次水果
杯
10~12个月
碎食物
后粥、软饭、面条、馒头、碎肉、碎菜、豆制品、带馅食物
3餐饭
2~3次奶
一次水果
抓食
断奶
只用勺
第五章住院患儿护理及其家庭支持
1、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选择病例分析)脱水性质、脱水程度、临床表现(P)
等渗性脱水
血清钠~mmol/l临床表现无脱水症状。呕吐腹泻属于此类
低渗性脱水
血清钠mmol/l脱水症症状较其他两种脱水严重。初期无口渴症状,皮肤弹性下降,眼窝,前囟凹陷,四肢厥冷,皮肤发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低钠严重发生脑水肿-嗜睡惊厥昏迷。多见于营养不良伴慢性腹泻,腹泻补充非电解质溶液过多。
高渗性脱水
血清钠mmol/l剧烈口渴,高热,烦躁不安,肌张力增高,惊厥。严重会导致神经细胞脱水,脑血管破裂。多见于腹泻伴高热,昏迷发热呼吸增快早产儿辐射保暖而补水不足
年龄越小,体液总量相对较多,这主要是间质液的比例较高。
代谢性酸中毒
轻度:中毒症状、体征不明显
中度: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呼吸深长、口唇樱桃红
重度:恶心呕吐,呼吸有酮味,心率加快,昏睡昏迷
代谢性碱中毒
呼吸慢而浅,头痛,烦躁,手足麻木,低钾血症,手足抽搐
呼吸性酸中毒
低氧血症,呼吸困难,高碳酸血引起血管扩张,颅内出血,头痛,颅内压升高
呼吸性碱中毒
呼吸深快,其他同代谢性碱重度
2、液体疗法
⑴常用药液:①非电解质溶液
主要以补充水分和部分热量,故视为无张力溶液。
②电解质溶液: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碱性溶液、氯化钾溶液
③混合溶液(会计算张力p)
④口服补液盐:一般适用于轻度或中度脱水严重呕吐者。
⑵第一天补液量包括:累积液体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⑶补液三定:定性定量定时;三先: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三见:见尿补水、见酸补碱、见惊补钙
补液速度:对伴有周围循环衰竭不良和休克的严重脱水患儿,应快速输入等渗含钠液(2:1液),按20ml∕kg,总量不超过ml,于30~60分钟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入。
⑷补液计算题:C稀V稀=C浓V浓
例:配置2:3:1溶液ml需要多少5%碳酸氢钠A?
1/6**1.4%=5%AA=28
第六章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1、新生儿分类办法
根据胎龄分类
足月儿
胎龄满37周未满42周(~天)
早产儿
胎龄小于37周(小于天)
过期产儿
胎龄大于42周(大于天)
根据出生体重
正常出生体重儿
0~g
低出生体重儿
0g
0g极低g超低
巨大儿
g
根据出生体重与胎龄关系
适于胎龄儿
小于胎龄儿
大于胎龄儿
高危儿女
2、正常足月儿:normalfull-terminfant指胎龄满37~42周出生,出生体重0~g,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新生儿心率—次/分
生后10~12小时开始排粪,墨绿色,超24小时不排检查是否为肛门闭锁和其他消化道畸
形。出生后24小时内排尿。48小时无尿查明原因
3、适中温度(NET)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体温下身体耗氧量最少,新成代谢最低。新生儿适中温度与胎龄、日龄、出生体重有关。
呼吸暂停:呼吸停止时间达15~20s,或虽不到15S,但伴有心率减慢(次/分)并出现发绀及四肢肌张力下降称呼吸暂停。易发生肺透明膜病。
两个必考一个。
4、常见几种特殊生理状态(选择P)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马牙螳螂嘴、假月经、栗粒疹
5、护理措施(选择)
新生儿室条件:室温22~24℃,湿度55%~65%,每张床最好有3平方米,床间距1m。
脐部分泌物先用3%H2O2清洗,再用0.2%~0.5%碘伏棉签
无法母乳喂养者先喂5%~10%葡萄糖水
新生儿筛查(足跟血)筛查遗传代谢病,先天性内分泌异常,危害严重的遗传性疾病进行筛查
6、护理措施:
维持体温稳定:一般体重小于g者,应尽早置婴儿暖箱保暖,体重大于g在箱外保暖者。维持室温在24~26度,相对湿度55%~65%。
合理喂养: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以不发生胃潴留及呕吐为原则。
维持有效呼吸:吸入氧浓度以维持动脉血氧分压50~80mmHg或经皮血氧饱和度在90%~95%为宜。呼吸暂停者给予拍打足底,拖背,刺激皮肤等处理。反复发作时给予氨茶碱静注。
7、气道护理:适用于肺炎,肺膨胀不全,气管插管及拔管后的患儿。但颅内出血,心力衰竭及早产儿不主张进行。一般新生儿拍击速度为次/分。
8、新生儿压力mmhg,先吸引口腔,换管后在吸引鼻腔,每次从吸引管放入,吸引至退出鼻或口腔的总时间15秒。
新生儿窒息(定义):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衰竭,以致生后一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型酸中毒。
Apgar评分
包括心率、呼吸、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皮肤颜色5项;
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生后1分钟评分可区别窒息程度,5分钟及10分钟评分判断复苏效果和预后
9、ABCDE复苏方案:
A清理呼吸道(根本);B建立呼吸(关键)增加通气(关键);
C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搏出量;
D药物治疗;E评价和环境
10.护理措施复苏程序ABCDE
A通畅气道(生后15~20s内完成)
①新生儿娩出后即置于远红外或其他方法预热的保暖台上
②温热干毛巾揩干头部及全身,减少散热
③摆好体位,肩部以布卷垫高2~2.5cm,使颈部轻微仰伸
④立即吸尽口,鼻,咽粘液,吸引时间不超过10s,先吸口腔再吸鼻腔
B建立呼吸
①触觉刺激
②正压通气:触觉刺激如无自主呼吸建立或心率次∕分立即用复苏器加压给氧
C恢复循环
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S后,心率60次/分或心率在60~80次/分不再增加,应同时进
行胸外按压
D药物治疗
①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②保证药物的应用
1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表现(选择)
⑴主要表现意思改变肌张力变化
神经系统
吮吸反射
拥抱反射
肌张力
前囟
瞳孔
心率
脑电图
肢体
呼吸
轻度
兴奋激惹
正常
正常
平,无惊厥
颤动
平稳
中度
嗜睡迟钝
减弱
降低
张力高或正常
缩小
对光迟钝
癫痫样
减少
重度
意识不清昏迷
消失
低下
高
不等大,放大,对光差
慢
明显异常
消失
反复暂停
⑵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钠
⑶亚低温治疗护理(选择P)
降温体温降至35.5℃开启保暖
脑温下降控制30~90分钟
维持亚低温治疗是让头颅维持在34~35℃
并发症新生儿硬肿症
远红外保温肤温35~35.5℃
测肛温了解体温波动
复温时间5h速度0.5℃/h
12、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⑴病因PS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
早产是PS缺乏和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⑵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多见于早产儿,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所致,临床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肺病理特征为外观暗红,肺泡壁至终末支气管壁上附有嗜依红透明膜和肺不张。
⑶临床表现(A2题型)
生后6h呼吸窘迫且进行性加重、代偿性呼吸急促、鼻翼煽动、呼气性呻吟、吸气三凹症、发绀、肌张力下降、呼吸音降低,早期无啰音,细小水泡音,心音减弱,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呼吸窘迫呈进行性加重是本病特点。
⑷X线检查特征:
①毛玻璃样变
②支气管充气症
③白肺
13、新生儿黄疸
⑴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选择):
①胆红素生成较多;②转运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③肝功能发育未完善;④肝肠循环的特性
⑵两种黄疸的特点(必考问答题)
生理性黄疸: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
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
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②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5umol/l(12~15g/L),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5mg/dl)
③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④黄疸退而复现
⑤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
具备其中任何一项都可以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⑶母乳性黄疸(选择):
血清胆红素umol/L(20mg/dl)
黄疸于4~12周开始下降
病因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
14、新生儿溶血病
⑴ABO血型不合(选择):多为母亲O型,婴儿A型或B型,如母亲为AB型或婴儿O型则均不会发生溶血。
Rh阴性第二胎。
⑵胆红素脑病一般发生在生后2~7天,早产儿尤易发生。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15、新生儿寒冷硬伤综合症
⑴新生儿寒冷硬伤综合症(定义):简称新生儿冷伤,主要有寒冷引起,其临床特征是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水肿,又称新生儿硬肿症。
⑵硬肿顺序: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⑶复温原则:逐步复温,循序渐进
复温方法(选择):
肛温30Ta-r=06~12小时内恢复体温
肛温30Ta-r=0暖箱9高肛温1~2度加热每小时提高1~1.5度,箱温不超过34度,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肛温30Ta-r0体外加温
第七章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
1、蛋白质——能量营养障碍
⑴我国儿童营养不良主要由于喂养不当所致。
⑵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体重不增继而体重下降。
皮下脂肪消耗顺序: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
⑶营养不良并发症:营养性贫血(最常见)、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感染、
自发性低血糖(最严重)
⑷调整饮食(选择):
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饮食,直至恢复正常
能量:轻度~kj/kg(60~80kcal/kg)每天
中重度~kj/kg(45~55kcal/kg)逐量加至~kj/kg(~kcal/kg)
蛋白质1.5~2.0g/kg开始加到3.0~4.5g/kg
维生素微量元素由少到多
母乳喂养增加食物半流质或固体
途径:口服~鼻胃管~静脉
2、儿童单纯性肥胖
⑴超过20%以上为肥胖
⑵饮食管理(选择):
①推荐低脂低糖类和高蛋白质类食物
②鼓励患儿进食食物体积大,饱腹感强能量低的蔬菜类食物。萝卜、胡萝卜、青菜、黄瓜、番茄、莴苣、苹果、柑橘、竹笋
③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少吃多餐避免过饱
④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供给
3、VicD缺乏性佝偻病
⑴皮肤的光照合成是VicD的主要来源。生理需要量U∕天
⑵活动期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头部
6M颅骨软化乒乓球头
7~8M方盒样头型严重者马鞍状,十字状头型
前囟闭合迟,出牙迟,龋齿
胸部
1Y左右佝偻病串珠郝氏沟鸡胸漏斗胸
四肢
6M以上佝偻病手,足镯1Y左右O型腿X型腿
脊柱
后凸侧凸畸形
⑶X线检查
钙化带消失干骺段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2mm),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无临床表现。
⑷临床表现:惊厥、喉痉挛、手足抽弱
⑸治疗要点(治疗顺序):急救处理、钙剂治疗、维生素D治疗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1、口炎(小病例判断):
鹅口疮
疱疹性口炎
溃疡性口炎
致病菌
白色念珠菌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
链球菌、
易感者
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患儿
1~3岁小儿
婴幼儿
临床表现
口腔粘膜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
患处不痛、不流涎、不影响吃奶
体温达38~40℃
齿龈红肿,触之出血
口腔黏膜出现小疱疹
拒食、流涎、颏下淋巴结肿大
口腔黏膜充血水肿
大小不等糜烂或溃疡
局部疼痛
治疗方法
2%碳酸氢钠溶液哺乳前后清洁
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
制霉菌素鱼干混悬溶液,2~3次∕天
3%过氧化氢溶液清洁
局部涂碘苷、金霉素鱼肝油、利多卡因
降温、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
3%过氧化氢或0.1%依沙吖啶
2、婴幼儿腹泻(大题):
⑴发病年龄以6个月~2岁多见,其中1岁以内占半数。
⑵病程2周以内腹泻为急性腹泻;
病程在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
超过2个月为慢性。
⑶腹泻共同临床表现:
①轻型腹泻:多有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引起。
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为食欲缺乏,偶有溢奶或呕吐;
大便次数增多,一般每天在10次以内,每次大便量不多
便质稀薄带水,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粪质不多。
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或泡沫。
一般无脱水和全身中毒症状,多数日痊愈
②重型腹泻:多有肠内感染引起,起病较急,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所致。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
1)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每日大便从十余次到数十次,除腹泻外伴有呕吐,腹胀,腹痛,食欲缺乏等。
大便呈黄绿色水便或蛋花汤样,量多,含水分多,可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有少量血便
2)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症状:有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低钙,低镁血症
3)全身中毒症状:发热,体温高达40℃,烦躁不安萎靡嗜睡,进而意思模糊甚至昏迷、休克
⑷几种常见肠炎临床表现(选择):
轮状病毒肠炎
秋
粪口传播,6个月~2岁婴儿,发热上感,无明显中毒症状,呕吐,大便水样蛋花汤样,自限性疾病,3~8天病程
产毒性细菌
夏
轻度大便次数增多,中毒水样蛋花汤样,镜检无白细胞,自限性疾病,病程3~7天
侵袭性细菌性
全
起病急,高热,腹泻,大便粘液样,戴浓血,腥臭味,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后重,全身中毒症状休克,镜检白细胞红细胞。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黄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特殊臭味,大便镜检红细胞,无白细胞
抗生素诱发性
金浦菌暗绿色大便
伪膜性小肠结肠炎黄绿色水样便
真菌性肠炎鹅口疮黄色稀便泡沫多粘液豆腐渣样镜检真菌孢子菌丝
3、生理性腹泻(定义):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表现为生后不久
即出现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换乳期
食物后大便即转为正常。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类型。
调整饮食:①继续进食;
②继续哺乳、减少哺乳次数、缩短哺乳时间、暂停换乳期食物添加;
③人工喂养者喂米汤、酸奶、脱脂奶等,腹泻次数减少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④呕吐严重者,禁食4~6小时(不禁水),好转后由少到多、由稀到稠添食
⑤病毒性肠炎不宜用蔗糖,改用酸奶、豆浆等;
⑥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饮食,每日加餐1次,共2周;
⑦严重病例应加强支持治疗,必要时全静脉营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