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医,放心药!看中医就选南春堂国医馆
中医有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负责转运吸收人体所需的营养,并散布到全身,称得上是推动全身循环的第一动力。脾胃的健康对于我们的身体至关重要,但很多人却不懂得照顾好它们。特别是到了夏天,冰激凌、冷饮、火锅、啤酒、烧烤等等,虽说满足了口腹之欲,但这样做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伤害脾胃上。
五种“黄金”食物
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脾不好可以多吃一些黄色的食物,促进脾胃健康。
01南瓜
南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以及果胶,可以排除进入到体内的重金属物质,有健脾的功效。南瓜中所含的果胶,可以保护胃肠道黏膜免受粗粮等粗糙食物的刺激。另外,南瓜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肠胃蠕动,是健胃消食的好帮手。中医认为,南瓜性味甘、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之功。平时手脚比较冰凉、易疲倦、贫血的朋友可以常吃。推荐吃法:南瓜粥
1、南瓜去皮瓤,切薄片,上锅蒸10分钟左右
2、蒸好后找个容器用勺子捣烂南瓜
3、大米提前煮上,快开花的时候,把捣好的南瓜倒入里面,一边搅一边煮,防止粘锅
4、充分搅拌均匀后,再煮上1~2分钟
5、根据个人口味可选择加一些冰糖
02山药
山药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药材,经常吃山药可以起到养胃健脾的功效。山药是高营养品,含有18种氨基酸、10余种微量元素等多种矿物质,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等作用。又有多种消化酶,可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补益全身。营养丰富,吸收好,免疫力提高,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就会增强,脾胃升降功能自然得到改善。推荐吃法:山药排骨汤
1、排骨洗干净,放到清水锅中焯水
2、排骨和生姜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煲45分钟
3、胡萝卜去皮切块,加入锅中,继续煲15分钟
4、山药去皮,切片,加入,再煲5分钟;
5、出锅前加入盐,拌均即可
03地瓜
地瓜又称红薯,味甘性温,有助益气力、补脾胃的功效。地瓜富含黏蛋白,这是一种多糖和蛋白质的混合物,能增强血管壁的弹性,避免人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如此,地瓜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胃蠕动,有通便功效。但地瓜淀粉含量也很高,一天不能吃太多,否则会引起胃酸过多、烧心、胃肠道胀气等症状。推荐吃法:烤箱烤地瓜
1、地瓜洗净,控水
2、烤网上铺锡纸,放上地瓜
3、度烤1个小时,中间取出翻面
由于每家烤箱和地瓜都不一样,烘烤时间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地瓜还有些硬,可再适当延长时间。
04玉米
中医认为,玉米性平味甘,入肝经、肾经、膀胱经,有利尿消肿、健脾渗湿、平肝利胆的功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开胃的功效。《本草纲目》认为其“调中开胃”,《本草推陈》则称其为“健胃剂”。所以胃口不好的人,比如老年人、儿童、久病在床的人,平时适合多吃点玉米。但是经常吃(或是有胃病的人吃)就有可能出现腹痛等,因为玉米比较不容易消化,因此可以把玉米打碎或磨成玉米粉吃。推荐吃法:玉米饮
1、将甜玉米洗净,放入锅里蒸熟
2、蒸熟后剥成粒
3、将玉米粒放入料理棒量杯中
4、加入1小杯的热水和1勺糖进去
5、用料理棒打成糊汁即可
05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除湿利水,还有抗衰老的功效。茯苓能够健运脾胃,祛湿消痰,振奋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以达痰湿去、减轻体重目的。因此,肥胖的人经常喝茯苓茶,可以减少减肥瘦身,使身体日趋健美。茯苓味甘入脾,又归阳明及心肾两经。因此,经常服用茯苓不仅可以补益心肾,还可以鼓舞阳明经气,使气血化源充足,荣养全身及面部肌肉皮肤,以达悦色之目的。推荐吃法:茯苓豆腐
1、将茯苓20g与豆腐g伴和均匀
2、用盐、料酒调味
3、将胡萝卜和发好的冬菇放入锅内炒至半熟
4、将豆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
5、调小火慢慢焖煮,调味起锅食用
名医故事
钟政起
梅州市名中医
副主任中医师
梅州市优秀中医工作者
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第二、第三届委员
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第一届岭南养生文化研究促进会委员
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从事中医教学(中山医学院梅县分院任教)三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多年,中医基础理论扎实,精研中医内、儿科各种疑难杂症。临床上突出中医特色,坚持辩证论治。不断积累经验,对内科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慢性冠心病、慢性胃炎、结肠炎、神经性、血管性头痛、妇人经期头痛、美尔氏综合症及对肺癌、肝癌、肠癌等疑难杂病的诊治颇有疗效。尤其擅长小儿急性肾炎、小儿滴尿症、咳嗽、哮喘等儿科疾病的中医辩证治疗。在省级以上刊物杂志发表论文7篇,其中《田七青黛汤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36例临床小结》一文获第四届梅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并载入《共和国名医专家大典》重要著作中。本人组方并参与《风寒止咳液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风寒犯肺型咳嗽》的科研,并发表于《新中医》杂志。《温肾健脾渗湿法治疗小儿滴尿证38例》发表于《新中医》,并收编入国家版《中华医药大百科文库、中华名医高新诊疗通鉴》一书中。
坐诊时间:周一、二、三、五、六上午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