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的
八个误区
01
肾炎是不治之症
很多人认为肾炎难治或是治不好的顽症,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肾炎不仅能治,而且多数是可以治愈或缓解的。疗效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诊疗是否及时、合理以及是否对症下药,更重要的是与病人自身的保健措施有关(如饮食、休息)。之所以产生“肾炎是不治之症”这种错误概念,一是由于多数肾炎是慢性过程,本身的症状很隐匿,早期不易被察觉而被忽视。往往在大量的肾组织出现不可逆的损伤或功能丧失时才去就诊,则为时已晚。二是忽视了肾脏疾病的基本发病规律。有些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缓解,自身感觉很好,自认为病已痊愈,忽视了维持期的治疗及随访。实际上此时病情乃在慢性迁延、缓慢进展。当感觉不适再去就诊时,疾病的性质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其实感觉异常要比尿液及血液检查改变晚数月至数年。因此,每一位肾炎患者不管病情如何,都应定期复查,以防不测。早期检查,正确诊断,长期随访,认真治疗是保证肾炎疗效的关键。
02
忌盐
民间传说肾炎病人要忌盐百日,事实上这是没有任何科学道理的。殊不知盐是人体组织代谢必不可少的元素,人体的很多生理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此类物质的参与。长期禁盐不仅起不到缓解病情的目的,反而能使许多脏器的功能下降,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轻者使病情迁延,重者可危及生命。通常情况下,若无明显浮肿和高血压,每日可补充3~5克食盐;重度水肿或高血压者,可根据情况适当减少盐的摄入。无论如何完全禁盐是不可取的。
03
吃肾补肾
有人认为吃动物肾脏可以滋补自体的肾脏,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动物肾脏虽然蛋白质含量较高,但不宜食用。因为这类食物除胆固醇外,嘌呤成分含量也很高。它们不仅不起营养作用,反而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引起不良后果。
04
禁水
不少肾炎病人不愿多饮水,害怕饮水后尿量增多会加重肾脏负担。实际上恰恰相反,人体内每天的代谢废物都需依赖于尿液带出体外。若喝水很少,尿量不足,反会造成体内的废物蓄积,加重肾脏的负担。只有在浮肿明显的病人才需要限制饮水量。
05
滥用抗生素
部分病人把肾炎和一般的炎症性疾病(如肠炎、肺炎、膀胱炎等)等同起来,普遍采用抗生素治疗。结果不仅无明显效果,有时反而使肾炎症状加重。其实,二者有本质的差别。肾炎是由免疫系统异常所引起的变态反应,而炎症性疾病则由细菌感染所致。后者可以用抗生素治疗,而对前者的治疗主要是清除抗原物质,阻断不正常的免疫反应,故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而用抗生素根本无效。另一方面很多抗生素或多或少地具有肾毒性,如果无指征的滥用,则可以引起抗生素性肾损害,加重肾脏病变。
06
相信偏方
有病乱投医,是久治不愈病人的一种心态。偏方治大病也是病人求治心切的一种心理寄托。所谓偏方一般有三种情况:
前人积累的经验所传下来的,有的偏方虽然也治好了一些病例,但是,它的治病机理还需要用现代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加以研究、证实。
有的是对症的,而不是治本的。
也有的甚至是假药。
肾炎病人不能随便用偏方的理由:一是它根本不对症,前面谈到肾炎有数十至数百种,不同种类的肾炎其病因、病变性质及轻重完全不同,治疗方法也截然不一,用一种偏方来治疗所有类型的肾脏病显然是不合适的;二是不少中草药是有肾毒性的,如粉防己,随便滥用则有可能加重肾脏病变,而且多数药物是经过肾脏排泄,滥用药物只会加重肾脏的负担,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对于肾脏病人来讲,应该待病变性质及程度明确后再考虑治疗手段。
07
慢性肾炎是急性肾炎转化而来
普遍认为,慢性肾炎是急性肾炎久治不愈的后果。其实不然,肾炎并没有急、慢性之分。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一是因为民间把肾炎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来对待,没有从病变的性质上加以区分;二是过去对肾炎的认识仅局限在临床经验上,缺乏当今的先进手段,通常以起病的时间长短及症状的轻重作为急、慢性肾炎的判断标准,迄今为止,仍有不少人还习惯于将肾炎称为急性或慢性肾炎;三是根据对肾炎的初次治疗反应来判断,首次治疗后症状缓解就是急性肾炎,否则即为慢性。事实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前面已经提到,肾炎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按其性质可有上百种之多。现在已不再根据临床症状的特点来区分急、慢性肾炎了。换一句话说,肾炎不再有急慢性之分。因为绝大多数肾炎的临床体征、病程的特点及转归,是由肾脏的病变性质所决定的,单从临床上很难判断。如有一些类型的肾炎,尽管临床症状非常突出,但其肾脏的病理损害常常为自限性,即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肾脏病理改变可自行缓解,甚至自行痊愈;而有一些类型的肾炎临床症状非常隐匿,甚至毫无体征,但肾脏的病理损害进展非常迅速。所以,我们不能单从肾炎病人的临床症状上对其肾脏的病变性质及转归妄加评估。这样有可能会使一些原可自愈的病人接受了不必要的治疗,而一些需要及时和持久治疗的病人失去了治疗时机。避免这一现象的唯一科学的措施,就是作肾活检,及时地明确肾脏病变性质,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08
肥胖不是病
传统观念将肥胖与健康等同起来,认为肥胖者身体好,而清瘦者可能会合并疾病。其次这一传统观念大错物错。“百病胖为先”已被很多的研究所证实。其实人体的内脏功能的能力是有限的,过度肥胖会加重这些脏器的工作负荷,带来慢性损伤。糖尿病、相当一部分的CKD就是由于肥胖因素所致。目前将肥胖定义为体内贮积脂肪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肥胖是根据患者的体重指数来诊断的。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中国肥胖研究协作组参照国内流行病学资料,将肥胖定义为体重指数≥28.0kg/m2;腰围:男性84cm,女性80cm。超重的标准为:体重指数≥25.0kg/m2。腹型肥胖定义为:体重指数≥28.0kg/m2,内脏脂肪面积cm2。欧美国家将肥胖分为3级,I级:体重指数30.0~34.9kg/m2,II级:体重指数35.0~39.9kg/m2,III级:体重指数40kg/m2。
来源:俞雨生肾友会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
请长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