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院肛肠科二病区收住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一个只有2岁的小姑娘。
作为国家级的重点专科肛肠科诊治了许多的疑难病症,2岁并不是年纪最小的,那为什么说她特殊呢?
因为小姑娘患了痔疮,是医院目前收治过的最低龄的痔疮患者。
婴幼儿的神经和肌肉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对大便的控制力差,有大便就排,所以排便次数多。加上小孩子的消化系统比较脆弱,如果家长喂养不当,也容易发生腹泻,细菌随粪水进入肛门周围的腺体,导致局部发生感染,因此临床上小儿肛周脓肿比较常见。
痔疮的产生受到重力、不良生活习惯积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理论上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所以小儿患痔疮的几率非常的低。为什么这位小姑娘小小年纪却得了痔疮呢?
通过询问她的家长,医生了解到,小姑娘非常爱吃肉,却不爱吃蔬菜和水果,因此经常出现便秘。大便干硬、排便努挣,导致肛门部的粘膜撕裂、出血,发生肛裂。肛裂反复发作,刺激裂口旁长出了痔疮。
有人要问了,那我涂点药,把肛裂治好不就行了,痔疮那么小,不管它也行吧?其实不然。新发生的肛裂,比较浅表,容易自愈;反复发作的陈旧肛裂,比较深,难以自愈,即便用药,效果也不大好。
大便时肛裂会疼痛、出血,痔疮在活动较多时会有摩擦不适甚至疼痛感,这些症状会让孩子本能的抗拒排便,抗拒运动,导致大便更加干结,会再次加重肛裂和痔疮,恶性循环。因此,当孩子出现大便时哭闹、大便出血等症状,或者家长在帮孩子擦拭肛门部时发现肛门部有“小肉疙瘩”,一医院或专科就诊。
听了医生的专业解释,家长恍然大悟,接受了手术治疗建议。手术中医生发现,除了肛裂和痔疮,孩子肛门内还有肛乳头肥大。肛乳头肥大属于一种良性增生,但是如果长期反复受到感染刺激,是有癌变可能性的。如果孩子成年后再来就诊或者手术,病情进展到什么程度还真是不好估计,这次手术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
在这里,医院肛肠科要给家长们几点建议,从这些方面注意,避免孩子发生肛裂、痔疮等肛肠疾病——
1.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定时排便的习惯,到时间就去大便,如果没有便意也不要长时间坐在便盆上。少数孩子有坐在便盆上玩耍的习惯,这对肛门保健很不利,家长要杜绝此情况。如果发现孩子大便时哭闹,或排便非常用力,甚至憋得面红耳赤时,要及时查找原因、对症处理。
2.正确的喂养方式
奶粉浓度太高又不及时补水、补钙过量、肉类吃得过多、蔬菜和水果吃得少,都会引起大便干燥,造成孩子便秘,严重的就会引起肛裂、痔疮、肛周炎,甚至脱肛。因此,纯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要按照冲调说明冲泡奶粉,千万不要担心孩子吃不饱多加奶粉,以免上火便秘;也不能由着孩子的饮食喜好娇惯孩子,爱肉就一味吃肉,不爱吃蔬菜水果就由他去,这样反而是坑了孩子。
3.注意局部清洁干燥
尿布更换不及时,很容易引起肛门皮肤潮红、溃烂、感染等,俗称“红屁股”。家长想要保持宝宝的肛门健康,就必须随时更换尿布,同时在排便后用温水或温盐水清洗肛门。有的家长为了省事儿选择给孩子穿开裆裤,孩子玩耍时经常会席地而坐,屁股直接接触地面或泥土,这样很容易发生感染和外伤,所以家长要么不给孩子穿开裆裤,要么就帮助孩子改掉席地而坐的坏习惯。
图文来源:肛肠科二病区宋磊
校对编辑:宣传科刘瑞
稿件审核:肛肠科二病区孙林梅宣传科李锋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