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老妈测评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
各位家长朋友们是不是内心蠢蠢欲动~
户外溜娃的机会来了。
但是,随着温度的回升,许多细菌和病毒也悄然而至了...
春季是疾病好发时,儿童更容易中招。
来聊聊儿童春季易患疾病以及预防对策哈。
冬天里,身体渐渐对寒冷习惯了。春天天气转暖,人体内部系统却还来不及调整适应。
春天主生发,万物皆蠢蠢欲动,细菌、病毒等亦随之活跃。
不按牌理出牌的古怪天气,忽冷忽热的温度变化,四处飞扬的花粉等也是春季致病的诱因。
初春蔬菜品种较少,宝宝胃口也较差,容易缺乏营养。
春季开学后,幼儿园狭小的空间里,病原很容易相互传播。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对付春季多发病、常见病的“上上策”。
春季小儿常见疾病之
传染病类?
在春天,传染病是宝宝们的首要大敌。我整理了一些资料分享给你们~
流行性感冒
病征:从感染病毒到发生症状,潜伏期数小时到2天。绝大多数患儿发病突然,先是出现发冷、寒颤等症状,随后发烧,体温升高至摄氏39℃以上,持续3-5天,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疲倦、咽干、咽痛、咳嗽、咳痰、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疾病症状。
治疗:不管是甲流或者是乙流,它是目前病毒性疾病当中唯一一个有特效对症治疗药物的,就是我们俗称的达菲,它的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只要在发病48小时之内及时用上药物的话,基本上小朋友在2到3天之内就会顺利退烧的。
居家护理:
首先要注意保暖。春季乍暖还寒,气温变化较大,要及时添加衣服,室内保持良好的通风。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病毒从口鼻、手侵入;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晒被褥;注意不留长指甲。同时更应注意室内卫生,每日至少通风2次,如果发现身边有感冒患者时应注意保持一定距离,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注意多补充水分、多休息;饮食注意营养均衡。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也很有必要。
之前一篇更为详细的流感文章大家可以点进去看看。
流感高发季,知道这些就不怕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征:简称“流脑”。具有较强的传染性,6岁以下患病率尤高。流脑季节性明显,3-4月是发病高潮。潜伏期多为2-3天,最长可达1周。其特点是起病急,突然发热,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瘀点及抽搐、颈部僵硬等异常症状。严重的可在数天内死亡,或留下脑性瘫痪、脑积水等后遗症。
3岁以下婴幼儿除发热、呕吐以外,常常拒食,并伴有腹泻、睡眠不安、尖声喊叫,容易误认为是消化不良或上呼吸道感染。
治疗:脑膜炎双球菌对磺胺类与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当敏感。经过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可在1周后逐渐痊愈。
居家护理:
饮食宜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要保证充足的水分,尤其是服用磺胺药物的宝宝要多饮水。保证房内空气新鲜。
猩红热
病征:猩红热是由一种能产生红疹毒素的乙型溶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病,以发烧,咽疼,全身皮疹为特点。猩红热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夏秋季节较少。多见于小儿,尤以3-7岁儿童居多,少数患儿于病后2-3周可发生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
(1)轻型:发热不高,有咽炎,出疹期短,皮疹少而稀,往往未引起注意而自愈,常在出现皮疹脱屑或并发肾炎后才知道患了猩红热;
(2)中毒型:病势发展迅速,突然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常有惊厥、昏迷、呕吐、烦躁不安,有时可迅速出现休克。皮疹很快遍及全身,且常有出血点。(3)脓毒型:较中毒型症状更重,患儿有高热、烦躁不安,咽峡炎加重等症状,但此类患儿现已极少见。
治疗:一般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症状严重的宝宝可输液,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
居家护理:
居室应注意阳光充足和空气新鲜,保持安静。
生病的宝宝最好卧床休息,进食流质软食,多喝水。
注意口腔卫生,每次饭后漱口。
出疹期间,要加强皮肤护理,如剪指甲以防抓破皮肤,若宝宝因皮疹常感瘙痒,可涂抹药水以止痒。
麻疹
病征: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麻疹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典型症状是在3-5天内发热至38-39℃,怕光、流泪、流鼻涕、咳嗽等,与患感冒相似。
如果疹子顺利出齐后即开始消退,疹退处见麦麸状的细微脱屑,体温也随着下降,恢复正常。疹退后留有棕色色素沉着,1-2周后完全消失。一旦麻疹治愈,可获终身免疫。
治疗:无并发症的麻疹患儿不必住院治疗,但因患儿在出疹的5天内传染力很强,必须严格隔离。若患儿高烧不退,咳嗽加重,呼吸急促,有可能并发了肺炎,如果在出疹过程中患儿声音嘶哑,喝水即呛咳,这是并发喉炎的前兆,这些并发症都要及时就医。
居家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给患儿保暖。
在发热出疹期间,多喝水,这样可以使皮疹易于发透,又利于体内毒素的清除。
给予易消化又营养丰富的食物,特别要注意维生素A的补充。
发热有助于皮疹透发,所以出疹期高热不退可用小量的退热药,但体温不要降得太低,维持在38℃左右。
在恢复期除少吃油腻的食品外,无需忌口,每天可用温开水将毛巾浸湿擦净鼻和眼睛。
流行性腮腺炎
病征: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病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传播。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疼痛为主要特征。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通常双侧腮腺肿大者约占75%。局部疼痛,开口及咀嚼疼痛明显。多数一周内可痊愈,而且获得终身免疫。
治疗:无并发症的宝宝无需就医,只需在家中隔离护理,到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若发现宝宝高热不退、呕吐频繁、头痛、精神痿糜、嗜睡,要警惕并发脑膜脑炎,医院诊治。
居家护理:
宜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
不要给宝宝吃酸性食物,因为酸性食物可加重疼痛。
用冷毛巾挤干水后轻轻地贴在肿胀的部位袋,可减轻疼痛和肿胀。
百日咳
病征:多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传染性极强,而且时间长。发病期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后伴有深长的鸡鸣呼吸声(又称为鸡鸣尾声)或伴有呕吐。病愈后可获终身免疫。
治疗:在初咳期可用抗生素治疗,减轻症状,但在痉咳期则抗生素并不能缩短痉咳的病程。
居家护理:
居室要安静,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避免受凉。
少吃多餐,选择易于消化吸收。
宝宝的衣服被子要常洗常换,必要时用紫外线消毒空气。
不要随便给宝宝服用止咳药,不祛痰而强行止咳是很危险的。喂奶时若发生阵咳,等阵咳过后再喂,防止窒息。
风疹
病症:多因与患儿直接接触传染所致。患儿被传染后,隔10-21天才发病,开始有咳嗽、流鼻涕、发热等症状,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在发热的当天或第二天出现疹子。疹色往往在1天内,从面部开始很快布满全身,四肢较少。
一般待疹子出齐就退热。疹子数没有明显脱屑,也不留色素沉着,通常体温不高,患儿精神较好。风疹发病较轻,全病程2-3天。得过风疹可持久免疫。
治疗:无需特殊治疗,在体温较高时需要卧床休息及多喝水。少数患者可并发中耳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关节炎或心肌炎、脑炎及肝炎等,需及时送医。
居家护理:
可根据宝宝的精神状态喂奶,如果以往喝牛奶的要多加点水,调得稀一点,吃饭的婴幼儿可吃稀饭或半流质饮食。
如咽痛,可用温热盐水漱口,发高热而伴有头痛者可服解热剂。
手足口病
病症:它实际上是一个病毒性的疾病,可以有很多病毒引起的,目前最常见的是两种病毒,一种是肠道病毒71型(EV71),还有种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它的潜伏期也不是很长,一般就是在3到5天,如果小朋友接触了那个患手足口病的病人,或者是手足口病病毒携带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就会被传染得病。所以来说主要有两种传播途径,一种是粪口传播,一种是呼吸道传播。
主要是发热,咽痛,皮疹。
手足口病发热一般是38度左右,很多家长来就诊的时候不知道孩子痛,因为孩子不会表达。在小婴儿里面经常看到是孩子不断流口水,家长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或者就是没有明显的原因,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爱吃东西、不愿意吃东西,甚至把喂他的东西推开,实际上是因为孩子口腔里出现了疱疹,而且这些疱疹溃破了,引起疼痛,因此出现了不愿意吞咽唾液,不愿意进食的情况。
治疗
很遗憾,手足口病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我们只能对症处理,对症处理主要是对发热和疼痛的处理,第二是及时给孩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除非孩子是重症手足口病,需要住院治疗,否则临床医生给的建议一般是在家里居家隔离,所以在家里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护理呢?
居家护理护理
(1)不要穿得太多,不要盖得太多,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
(2)注意口腔卫生,口腔护理方面可以用一些淡盐水来漱口,或者是一些大一点的孩子,四五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用漱口液来漱口。
(3)饮食方面,给予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像流质的,半流质的,同时多喝水。特别需要注意的:饮食一定要避免太热。如果孩子没有腹泻,甚至可以给一些冰冻过的食物,以减轻口腔不舒适的症状。
(4)要注意洗手,避免和患病的人亲密接触;注意孩子的一些排泄物,像呕吐物、大便、吐的痰,所有的这些东西要注意消毒。
之前一篇更为详细的手足口病的文章大家可以点进去看看。
冬季应急,手足口病预防与护理老妈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