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正处于中考、高考倒计时中,莘莘学子们努力做着准备。然而,接连几位学生出现了肌肉疼痛、肌无力、尿色加深的情况,来到我院就医。那么,罪魁祸首是谁呢?
近期我们遇到的数例肌肉疼痛、肌无力、尿色加深的患儿,均是做了上百个深蹲或者蛙跳等各种高强度运动后发病的初中生。由于同学们大多都是在教室内学习,较少运动,突然开始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因此引发了横纹肌溶解症。
可能大家会有些陌生,什么是横纹肌?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症呢?
横纹肌是构成每块骨骼肌的主要成分,机体的各种随意运动均依赖于横纹肌的收缩,因此横纹肌细胞受损、溶解,会引起肌肉疼痛、压痛,局部肿胀、皮肤温度升高,肌无力等症状,溶解后的横纹肌还会释放出大量肌红蛋白,导致肾小管堵塞、损伤、缺血等,出现解茶色或红葡萄酒色尿、少尿、无尿,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
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十分复杂,常见的原因有过量运动、肌肉挤压伤、缺血、代谢紊乱(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极端体温(高热、低热)、药物、毒物、自身免疫、感染等。还见于某些先天遗传性疾病如:肌酸磷酸化酶缺陷,肉毒碱软酰基转移酶II缺乏等。
目前,有数据显示经常锻炼和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较低的人群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几率较小。换言之,运动量少和偏胖的人群在较强程度的运动后发病率更高。另外,经常运动的人群在突然更换新的较高强度运动方式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此病。还要注意的是在酗酒、接受毒物、服用某些药物的情况下则更易发生。
如何发现是否发生了横纹肌溶解症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症状:
第一,有无高强度剧烈运动、肌肉严重挤压、感染等病因;
第二,有无肌肉肿胀、疼痛、乏力等症状;
第三,尿色较平时明显加深、甚至解酱油色尿液,尿量较平时明显减少、甚至无尿等。
当大家自我检查,发现有以上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积极及时治疗,横纹肌溶解症是可以治愈的
首先应去除横纹肌溶解的诱因,避免加重横纹肌肌溶解的危险因素,如避免运动,绝对卧床休息,积极控制感染等;饮食上注意进食含钾低或几乎不含钾的食物;无少尿的患者可以适当多饮水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为了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有以下三点建议:
(1)首先是避免一次性超负荷运动或者突然改变运动方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慢慢来,不能过度运动。
(2)有基础肌肉疾病或运动功能异常的人群,必要时需进行肌肉活检等相关检查。
(3)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高温、冻伤、感染等,运动后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有过敏体质者,应避免食用过敏性食物,比如海鲜等。
肾内科·专家介绍傅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医院副院长,擅长小儿肾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等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郑卫民:肾内科主任,硕士,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于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尤其小儿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小儿足细胞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彭晓杰:肾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擅长小儿原发及继发性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小儿IgA肾病、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儿童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儿童肾脏病理有一定的造诣。
黄玉辉: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小儿肾脏内科专业。擅长小儿肾脏内科疾病的诊治,尤其在血液净化方面有较深造诣。
苗 静:副主任医师,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尤其对多种原发或继发肾小球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肾炎等)、血尿、蛋白尿、泌尿系感染、肾功能减退等有深入研究
齐海峰: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小儿肾脏内科专业。擅长小儿肾脏疾病的诊治。
李群:硕士,副主任医师,从事小儿肾脏内科专业,擅长儿童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血尿、遗传性肾炎、过敏性紫癜、遗尿、泌尿系感染以及慢性肾脏疾病的防治。
韩斗星: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从事小儿肾脏内科专业,擅长小儿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就诊预约-
========================
仁爱务实求精创新
供稿:肾内科徐锦、肖文丽
扫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