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天下:致力于每周为广大生物医疗领域科研人士整理出有价值、有帮助的科学研究进展,助力创新!
*所选文章以其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大小、文章本身热度等因素进行排序,如有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查文献,上孵动力
期刊天下
1、NEJM:右美托咪定在重症患者早期镇静中的应用
近日,澳大利亚的Shehabi团队进行的一项多国、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在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中以右美托咪定作为主要或唯一的早期镇静药物的效果。其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
该试验在澳大利亚、爱尔兰、意大利、马来西亚、新西兰、沙特阿拉伯、瑞士和英国等8个国家74家ICU中,分右美托咪定组和常规治疗组进行。结果表明,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早期给予右美托咪定镇静的患者在90d内死亡率与常规治疗组相似,但其需要补充其它镇静药才能达到预先设定的镇静水平,同时右美托咪定组的循环不良事件多于常规治疗组。
(NEJM(IF=70.67):EarlySedationwithDexmedetomidineinCriticallyIllPatients)
2、柳叶刀:儿童肺炎的主导病因是病毒!而现有疫苗针对细菌
肺炎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全球每年约有1亿例新发病例报告,并有90万儿童因此丧生。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疟疾、结核病、艾滋病、寨卡病毒以及埃博拉病毒造成的儿童死亡数总和。
许多病原体感染都可能导致肺炎,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其他病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寄生虫等)等,传统认为肺炎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引起的肺炎最为多见。肺炎疫苗是预防肺炎的重要手段,目前上市的肺炎疫苗有7价、13价、23价等多个品种,能防止多种血清型肺炎球菌感染导致的肺炎。0-5岁儿童主要接种7价肺炎疫苗。
然而,最近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一项横跨亚非两大洲七个国家的多中心研究结果却表明,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为主的病毒已经成为中低收入国家重症儿童肺炎的主要病因。而目前针对肺炎球菌的肺炎疫苗并不能遏止这些病毒导致的儿童肺炎和死亡。
(Lancet(IF=59.):CausesofseverepneumoniarequiringhospitaladmissioninchildrenwithoutHIVinfectionfromAfricaandAsia:thePERCHmulti-countrycase-controlstudy)
▲各国前10位病因(下表)及所致儿童肺炎的累积百分比(上图),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导致的肺炎比例在所有研究国家均为首位,约占20%~40%
3、Nature:明星抑癌基因BRCA1的作用新方式
由伯明翰大学领导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了BRCA1基因发挥作用的重要新方式,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卵巢癌和乳腺癌的发展机制。
之前的研究已经证明,在细胞中,BRCA1基因产生的蛋白质有助于修复被破坏造成的DNA损伤。因此,遗传性BRCA1基因缺陷的人不太可能修复DNA,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不可避免地DNA中积累了损伤,从而卵巢癌和乳腺癌的风险较高。研究表明,当细胞难以复制DNA,导致破裂时,也会发生DNA损伤。如果复制机器被卡住,BRCA1可以保护DNA,然而其中具体的机制,科学家们不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伯明翰大学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现BRCA1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保护脆弱的DNA,直到复制机器重新启动。此外,研究人员发现,在一些患有乳腺癌和卵巢癌个人或家族史的患者体内,BRCA1在DNA复制中的保护作用被禁用,不过它断裂修复功能仍然有效。
(Nature(IF=43.):Resettinghistonemodificationsduringhumanparental-to-zygotictransition)
4、逆转小鼠前驱糖尿病
一个微小的化学变化(改变两个氢原子的位置),就能预防高脂饮食小鼠出现胰岛素抵抗和脂肪肝,并逆转肥胖小鼠的前驱糖尿病症状。这种酶名叫二氢神经酰胺去饱和酶1(dihydroceramidedesaturase1,DES1),它能去除神经酰胺的最后一个氢,将双氢神经酰胺转化为神经酰胺,阻止该酶的活性可以减少体内神经酰胺总量,从而改变代谢疾病发展轨迹。
新文章突显了神经酰胺在代谢健康中的作用,并将DES1定位成一个“可用药”靶点,对前驱糖尿病、糖尿病和心脏病这些波及数十亿人口健康的疾病具有深远影响。
(Science(IF=41.):Targetingaceramidedoublebondimprovesinsulinresistanceandhepaticsteatosis)
5、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表观基因组重启”机制
近日,医院孙莹璞/徐家伟课题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颉伟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组蛋白修饰重编程规律,发现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染色质独特的亲本到合子表观基因组的转换模式,提出“Epigenomerebooting(表观基因组重启)”模型。
研究成果以“Resettinghistonemodificationsduringhumanparental-to-zygotictransition”(人类亲本-合子转变中组蛋白修饰重编程)为题,以研究论文的形式于年7月4日在Science(《科学》)在线发表。医院孙莹璞教授、清华大学颉伟研究员以及医院徐家伟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夏炜坤博士(清华大学)、徐家伟教授(医院)、于广博士(清华大学)、姚桂东副研究员(医院)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Science(IF=41.):Resettinghistonemodificationsduringhumanparental-to-zygotictransition)
6、Cell:第一次在单细胞水平上控制大脑的行为
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团队首次通过激活小鼠视觉皮层中的一些神经元来控制小鼠的视觉行为。
这一重要发现公布在Cell杂志上。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证明了特定的神经元集群在行为中具有因果作用。他们利用新开发的光学分析工具,识别进行视觉任务的小鼠皮质集群(corticalensemble,生物通注),还通过高分辨率光遗传学以单细胞精确度同时靶向靶标神经元,控制小鼠的行为。结果表明与任务相关的神经元的精确激活提高了动物表现,与任务无关的其他神经元的激活降低了行为表现。
(Cell(IF=36.):ControllingVisuallyGuidedBehaviorbyHolographicRecallingofCorticalEnsembles)
7、化被动为主动:肿瘤高效渗透、高疗效的新型纳米药物
抗肿瘤纳米药物具有广泛和迫切的需求,但目前的临床用纳米药物只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在疗效上与原药相比未有显著改善。因此,进一步设计创新载体以提高负载药物的疗效是目前纳米药物输送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7月1日,浙江大学申有青教授团队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顾臻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Nan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新文章,提出了纳米药物在肿瘤组织中主动渗透新机制,有望解决纳米药物在实体瘤中渗透难的瓶颈问题,并用多种动物模型验证了其在体内显著的抑瘤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化被动渗透为主动渗透的策略,使纳米药物避开了肿瘤组织致密微环境构成的天然生物屏障,克服了纳米药物大尺寸导致扩散能力低的天然缺陷,有望解决纳米药物在肿瘤组织内渗透难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纳米药物的设计开辟了新的思路。下一步,研究者将在人源动物模型中进一步验证其抑瘤效果,为潜在应用于临床做好准备。同时研究者也在尝试利用类似的方法输送其它抗肿瘤药物、将延展其成为平台化技术的可能。
(NatureNanotechnology(IF=34.):Enzyme-activatablepolymer–drugconjugateaugmentstumourpenetrationandtreatmentefficacy)
8、代谢可塑性:癌细胞“狡猾”的根源
在抗癌大战中人类为何屡屡告负?那是因为敌人太狡猾。当癌细胞遇到威胁时,它们往往会重新编程。于是,美国莱斯大学和贝勒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癌细胞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近日,研究人员在《美国国际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成果。他们已建立了一个基本框架,让人们了解当药物或免疫系统阻断癌症转移时,癌细胞究竟如何适应。他们希望从中获得一些线索,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对付癌细胞。
这个模型显示了基因调控和代谢通路之间的直接联系,以及癌细胞如何利用它来适应恶劣环境,这一过程被称为代谢可塑性(metabolicplasticity)。
(PNAS(IF=9.):Elucidatingcancermetabolicplasticitybycouplinggeneregulationwithmetabolicpathways)
9、首次发现!人工干细胞的归巢本能
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一种将干细胞导向心脏组织的新方法。这项由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并发表在《ChemicalScience》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心血管疾病治疗。
▲干细胞表面的人工蛋白与心脏纤维相互作用
事实上,利用患者或供体提取和培养的干细胞,并将其注入患者心脏以再生受损组织的试验已经产生了有希望的结果。然而,尽管这些新一代细胞疗法即将问世,但与干细胞分布有关的重大挑战仍然存在。心脏内高血流量环境,加上循环细胞接触的各种“组织下沉”,意味着大多数干细胞最终将进入肺和脾。
现在,来自布里斯托尔细胞和分子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方法来克服这个问题: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来修饰干细胞,使它们归巢心脏组织。
(ChemicalScience(IF=9.):Designerartificialmembranebindingproteinstodirectstemcellstothemyocardium)
10、智能聚合物包裹的金纳米笼用于药物程序性递送及光热协同治疗
日前,发表在Biomaterial()上的一篇文章显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海元研究员课题组设计了基于功能性Au纳米笼的Erl和Dox顺序释放的药物递送体系,以达到与光热治疗的协同治疗。因为Au纳米笼(AuNCs)的多孔壁,中空内腔结构可以用来装载各种药物,而其近红外区可调节的LSPR性质可以使其在对应的波长激发下,将吸收的光转化为热,达到光热治疗或光控制释放药物的效果。
该设计能够实现独立地控制释放两种药物,可以精确的控制两种药物之间的时间间隔,并与光热治疗联合使用,实现化学光疗法的最优化。同时,也为联合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Biomaterial(IF=8.):Time-staggereddeliveryoferlotinibanddoxorubicinbygoldnanocageswithtwosmartpolymersforreprogrammablereleaseandsynergisticwithphotothermaltherapy)
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侵删。
往期好文细胞的蝴蝶效应:瞬间发生的细胞差异改变疾病风险期刊天下-2心脏细胞居然可以被激活重新增殖
期刊天下-1
加入“创新专家团”,同行路上更多惊喜!
方法一
在线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
申请加入“创新专家团”
方法二
添加孵动力运营经理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白癜风治疗那里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