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随着母乳重要性的宣讲走入千家万户,现在的新手妈妈们都知道在第一时间让宝宝吃母乳是最好的选择。可是出于各种原因,有些宝宝还是需要混合喂养或者奶粉喂养才可以。这样,在宝宝1岁之前,选择成分接近母乳的配方奶也是不错的选择,虽然近些年来我们不断听到一些关于国内配方奶粉的不利消息,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渠道购买国外的配方奶粉不是?
可是,等宝宝断奶之后或者宝宝1岁之后,很多妈妈就犯了愁:是让宝宝继续配方奶,还是选择鲜奶呢?喝奶粉吧,选择国内的方便但不放心,选择国外的放心一些但着实运输途径等太麻烦……是不是可以让宝宝直接喝鲜奶、纯奶了呢?看国外的宝宝,不是很小就开始喝鲜奶、纯奶了吗?
图片源自网络
是的,有国外的网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很多满1岁的小宝宝就开始喝鲜牛奶而不喝配方奶粉了,但是国内的孩子有些甚至配方奶喝到5、6岁。
美国的儿科医生认为:“2岁以上的儿童每日正常三餐的脂肪(fat)摄入量已经完全保证了身体生长的需要,而加在牛奶和其他一些不健康的食物中的脂肪就是多余的,这些只会令孩子发胖……”
既然如此,我们也为自己的宝宝选择鲜奶,不是完全OK吗?
图片源自网络
可是,国内专家的意见是:2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喝鲜奶。
首先,鲜奶中某些营养成分不容易被吸收;
其次,鲜奶中的乳糖主要是α型乳糖,它会抑制双歧杆菌,并促进大肠杆菌的生成,容易诱发婴儿的胃肠道疾病。
此外,鲜奶中的脂肪主要是动物性饱和脂肪,会刺激婴儿柔弱的肠道,使肠道发生慢性隐性失血,引起贫血。
因此哺乳过后,应该选择与母乳成分更加相近的配方奶粉。配方奶粉调整了蛋白质和脂肪结构、钙磷比例,又添加了一些维生素、微量元素、核苷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婴幼儿生长发育必需的成分,克服了鲜奶的缺点,对宝宝的成长更有利,也更健康。
另外,国外的鲜奶中添加了铁等微量元素和必需维生素的强化,而国内的鲜奶大多没有添加这些营养物质,所以我们还是建议,国内的孩子2岁前最好还是应以配方奶粉喂养为主。
还有,国外的鲜奶相对脂肪含量要少一些,厂商们会写明是全脂、脱脂还是半脱脂鲜奶,父母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孩子适宜的鲜奶品种。
现在我们国内的某些品牌的鲜奶也出现了这些选择,针对1岁左右的宝宝最好选择全脂鲜奶。
图片源自网络
虽然国外并没有像国内一样强调配方奶粉喂养,但做为国家的福利会赠与每个婴儿家庭一定的奶粉配额;同时,奶粉厂商们也会寄给父母们产品。这些赠品不像国内只是小包装,有些赠品往往可以满足婴儿一个月的“口粮”需要。
所以,使用配方奶还是鲜奶在国外并没有那么讲究,父母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奶品和品牌,完全根据孩子的口味和喜好,以及喂养后他们的消化道反应。
图片源自网络
酸奶比鲜奶更易吸收
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经杀菌后加入活性乳酸经发酵而成的,其内的乳酸菌可发酵乳糖,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可抑制肠内有害菌种的生长繁殖。酸奶有助于肠道内物质的消化吸收。有的人喝鲜奶会出现腹泻、腹胀、肠鸣等症状,是因肠道黏膜缺乏乳糖酶而引起的乳糖不耐受症,这样的人喝酸奶要比喝鲜奶更易吸收利用。酸奶还可增强人的机体免疫力。
1岁以下宝宝尽量别喝酸奶
婴儿的消化机能没有发育完全,不能充分吸收酸奶中的乳酸菌,再加上酸奶中一般都含糖分,所以不建议1岁以下的宝宝喝酸奶。家长为了给宝宝通便,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比如煮地瓜给宝宝吃,多让宝宝吃菜等。
酸奶中的乳酸菌,可以抑制有害菌的产生,提高免疫力。对1岁~4岁之间的宝宝,可根据他们不同的体质适量喝些酸奶。喝酸奶前,不要加热,否则会破坏酸奶中乳酸菌的活性。可先把酸奶在室温下放置两个小时,再给宝宝喝。
另外,宝宝空腹时别喝酸奶,会影响有益乳酸菌的吸收。喝完酸奶后,记得让宝宝漱口,以免形成龋齿。来源:沫沫的静好岁月
划重点!奶粉选购的几个误区,你可千万不能有奶粉是许多宝宝成长的营养来源,是宝宝的重要日用品之一。爸爸妈妈对于宝宝的奶粉十分重视,都是愿意花钱买好的,但是奶粉的质量真的与所花的价钱成正比吗?奶粉应该怎么选,我们今天来看看。
宝宝奶粉选购误区
国外的一定比国内的好?
很多爸爸妈妈喜欢给宝宝代购奶粉,刚刚前不久代购奶粉就出事了:大事件!央视调查洋奶粉不达标,你家肯定有。很多爸爸妈妈更信赖国外的奶粉,觉得国外审查标准比我们国内高,觉得国外奶粉比国内奶粉安全。但是爸爸妈妈们没有注意到,国外孩子的标准与国内孩子的不同。
进口奶粉与国产奶粉存在两大差异:首先是矿物质方面,中国奶粉国标对矿物质含量的要求不但有下限,还有上限,而欧洲则没有这样的标准。第二大差别是蛋白质,特别是二段产品,在中国标准中二段奶粉蛋白质含量反而要比国外高。很多爸爸妈妈们代购欧洲的奶粉,但是欧洲的宝宝从一岁后就可以摄取大量蛋白质,所以他们的奶粉对于蛋白质的要求低。而国内的饮食不同,宝宝摄入蛋白质少,所以欧洲奶粉在蛋白质上面就满足不了中国宝宝。其实中国奶粉的营养标准在世界上算比较严格的,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微量元素也不只设下限。反而爸爸妈妈们青睐的洋奶粉审查标准没那么高。
奶粉的价格与质量成正比?
很多爸爸妈妈会把价格与质量挂钩,会觉得给宝宝买贵的奶粉就是好的奶粉。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从奶粉的配方角度来看,奶粉的营养成分、含量配比基本是大同小异的,生产工艺(干法和湿法)也都基本相同。进口奶粉之所以贵,是因为要额外分担销售、运输、异地开启市场等费用和关税。而国产奶粉有国家市场调控根据国情、人民生活水平与各类食品的比价,国家统一定价,所以价格相对就较低。所以国产奶粉的质量再好价格一般也不会超过国外的奶粉,而国外的奶粉不比国内奶粉质量好。自从奶粉出事过后,国家的审查很严格,甚至比许多国外奶粉标准高。
奶粉营养成分越多越好
很多家长会给宝宝选择营养成分多的奶粉,因此很多奶粉都标着含钙,铁,DHA等营养成分。但并不是营养成分越高,对宝宝越好。其实0-1岁宝宝的奶粉有规定,营养成分基本接近于母乳。所以那些营养成分对于宝宝来说其实是难以吸收的,多余的。而且在宝宝添加辅食之后,也会吸收到很多营养,不需要额外补充过多。
奶粉冲出来泡泡多就不好
冲奶粉有泡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奶粉冲出来有泡泡与奶粉的溶液表面张力与粘度有关,在搅拌的时候容易产生气泡,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没有泡泡的奶粉反而可能是厂家添加了消泡剂,对于宝宝的生长发育会有影响。同时奶瓶的光滑度,容器的形状,爸爸妈妈们搅拌摇晃的力度,奶粉里蛋白质的活性都会使奶粉产生气泡。奶粉有气泡会导致宝宝吐奶腹胀,但是没有气泡的奶粉是不正常的。
怎么给宝宝选择安全的奶粉
看奶源
奶粉的奶源很重要,很多爸爸妈妈习惯性看价格,看品牌,却不会注意到原料。奶粉的原料才是真正决定奶粉质量的因素。专家表示:奶源是奶粉的源头,是做婴儿奶粉最主要的原料,如果奶源的质量不好,那就是奶粉质量先天不足,用什么方法和工艺都难以弥补,即使弥补了也会产生很多“副作用”,例如添加香精来弥补奶粉口味的不足。
目前奶粉生产企业奶源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自己没有奶源,所用奶粉的基料全部采购,或者全部进口,凡是采购的奶粉都是大包粉,经过多次加工,多环节运输、仓库储存,营养和卫生指标大打折扣,特别是进口的大包粉,一般都是长途海运,快则3个月,慢则6个月以上,而婴儿奶粉生产厂家标注生产日期则是从大包粉分装成小包装奶粉算的。第二种部分奶源自有,部分奶源从农户采购。但因为养殖奶牛周期长,回报慢,企业一般都选择从农户采购。第三种奶源形式就是企业完全有自己的奶源基地,奶牛养殖完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鲜奶的卫生和营养指标能达到欧盟标准。从奶源上面选爸爸妈妈最好选择企业自有奶源基地的,进口奶源的奶粉质量会比较差。
看制作工艺
奶粉生产工艺分干法和湿法两种生产工艺,所谓干法就是将乳清粉、各种矿物质、各种微量元素在干物质状态下进行搅拌、分装,所谓的湿法生产就是采用鲜牛奶,在牛奶液态状态下加入各种营养物质、微量元素、矿物质,再经过杀菌、均脂、喷雾干燥最后生产成奶粉。两者相比,湿法生产需要有充足的奶源,生产出的奶粉营养均衡、口感新鲜,相反干法生产不需要鲜奶,采购大包粉,生产出的奶粉色泽、口感、溶解度等则不如湿法。所以湿法工艺的奶粉品质比干法工艺的奶粉品质好。
看配方
关于婴儿配方奶粉的严格的标准,凡是遵规守矩的奶粉生产厂家,生产的婴儿配方奶粉给宝宝提供健康成长所需营养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但是也有不法商家会在奶粉里添加添加剂使宝宝形成口味依赖,在奶粉中添加各种香精香料,香精香料的危害小则破坏婴儿味觉、形成挑食偏食厌食,重则对孩子的肾脏等代谢系统造成损伤。奶粉中常用的香精成分有香兰素、乙基香兰素、香草味香精等。家长选择奶粉的时候要看清配料表,以少添加为主。
综上所述,相信爸爸妈妈们对于奶粉的选购有了新的认识。选购奶粉比较推荐选择国内的大企业。每个国家饮食习惯地理位置不同,对于宝宝所需的营养素标准就不同,国外的奶粉并不一定就适合中国宝宝的体制。而我们国家对于奶粉的监控在国际上属于严格的,很多国内大品牌也自有奶源生产,比较推荐爸爸妈妈给宝宝买大品牌的国产奶粉。同时奶粉看的不是广告和名气,是看这个品牌的奶源是不是自有的,是不是采用湿法工艺,是不是没有添加过多的香精。如果一款奶粉满足企业自有奶源地,达到欧盟国家标准的生产工艺,使用湿法工艺,没有添加过多添加物,那么这款奶粉就是好奶粉。
宝宝上火,不是奶粉导致的?原来还有这些原因宝宝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快速,中医称之为“纯阳之体”。在正常状态下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一旦有外部原因打破了这种平衡,就容易导致内热上火。当认为宝宝发生内热上火时,千万不要一味将其归咎于奶粉,让我们来彻底了解有关宝宝上火的原因、症状及护理知识。
宝宝“上火”的原因
上火,是中医的一种说法,通常认为有2种原因:
内因:宝宝生理特征易上火
中医认为宝宝是“纯阳之体”,体质偏热,容易出现阳盛火旺即“上火”现象;
而且宝宝肠胃处于发育阶段,消化等功能尚未健全,过剩营养物质难以消化,造成食积化热而“上火”;
吸收消化及自身调节能力较弱,由于食物搭配不科学,引起“上火”。
外因:饮食及环境引起的上火
饮食因素:过多的肉类,过浓的牛奶、过甜的饮料、零食都相当于给身体进补,这部分高蛋白质食品的摄入就是火的来源。
环境引起上火:如天气炎热潮湿,水质偏热,易引起上火。
宝宝“上火”的症状和危害
大便干
由于宝宝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如果宝宝进食过多形成食积而引起宝宝上火,出现大便干结的症状,粪便硬结而量少,排便过程延长或排便困难,排便时因肛门受干结粪便剌激出现疼痛而哭闹。
患上便秘的宝宝由于排便时感到疼痛,因此常常会尽可能拖延排便时间,造成大便更加干燥,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便秘造成宝宝体内残留的食物没有及时通过大便排出,日久便在胃肠道产生毒素,形成有害物质。有害物质会降低免疫力,人体易被外界病毒所侵害。长期排便不畅,会引起以后心理上对排便的抗拒,长久形成没有排便的习惯,将来习惯性便秘。
小便黄
观察宝宝的小便,若发现比平时的颜色变黄,分量变少,这一症状表明宝宝上火了。这也是体内水份缺少在尿液中的体现,需要采取措施调节。
由于体内积火,流汗、排尿、皮肤及呼吸时水分蒸发,造成较多水分流失,这些也是造成粪便干硬的原因。长期小便短黄,代表宝宝身体经常水分缺失,正常生理活动和身体发育必然受到影响。
口舌生疮
身体上火引起的口舌生疮,由于疼痛等不适的感觉,未会说话的孩子多表现为不肯吃饭,容易烦躁,不安哭闹,甚至不愿喝水。有些宝宝会不时在口腔附近用手触动。出现以上表现,就需要检查宝宝的口腔粘膜和舌头是否有疮或溃疡。
口舌生疮导致孩子不肯吃饭、烦躁不安、甚至不愿喝水,使宝宝正常营养供应不足,影响身体发育。另外,口舌生疮的这样的症状,不注意很容易引起口角炎,俗称"烂嘴角"的问题。
眼屎增多
有些宝宝会出现眼内分泌物增多的情况,尤其是早晨起床时可见眼角有眼屎,过多时会粘住眼睑。在排除这些眼部不洁物是由于正常胎脂分泌或者其他病变可能之后,可初步判定宝宝上火。
眼睛分泌物(眼屎)多而不注意清洁,容易引起病菌入侵,其中一种情况是引发麦粒肿。麦粒肿俗称针眼,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是宝宝常见的眼病。中医同时认为这是外感风热毒邪过食辛辣,脾胃蕴积热毒,热毒上攻而致病。
有口气
口气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宝宝口中呼出不良气味,表示孩子可能正在上火。宝宝不良口气的问题,该及时判断排除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
口气常代表宝宝肠胃功能紊乱,身体的“胃火”一般与喂养不当出现积食有关。有口气会影响到日常生活体验,而胃火严重时会同步出现大便干结等问题,形成上火的恶性循环。
宝宝“上火”的护理
1、婴儿出生后最好给予母乳喂养并保证足够的母乳量。因为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
2、人工喂养的宝宝,冲调奶粉请注意以下三个细节:
◆注意奶粉和水的冲调比例:不同的奶粉都有自己的冲调比例和冲调说明,在给宝宝冲调奶粉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如果不按冲调比例冲调很容易造成冲调浓度不当,浓度过稀宝宝营养不够,浓度过浓宝宝会消化不了。有可能出现大家说的“便秘上火”现象;
◆注意冲调奶粉的水温:奶粉的正确冲调水温请参照外包装建议温度。不要擅自使用过高温度的水。过高的水温会导致蛋白质失活变性,不易吸收。所以千万不要用高温沸水给孩子冲调奶粉,要等沸水冷却到奶粉推荐冲调温度再进行冲调。
◆注意奶粉的冲调的次序:奶粉的正确冲调次序应该是先放水再放奶粉。这样会使水的比例比较精确,避免奶粉偏浓,同时也避免了先放奶粉会导致奶粉润湿不均匀,形成结块,让宝宝难以吸收的弊端。
3、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和排便习惯,不挑食、不偏食、每天定时排便1-2次;
4、平时注意控制孩子的零食,尽量少给孩子购买“上火”食物,(如油炸和红烧食物等)。学龄前儿童少吃带果壳的食物(如炒瓜子或花生等),鼓励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夏天不让孩子猛喝冷饮;
5、半岁以上的孩子应该摄入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每天多喂开水。增加谷类食物和纤维素,食物性便秘即可治愈;
6、如孩子患上疱疹性口炎或溃疡性口炎,须及早看医生。
宝宝“上火”有暗示,6个部位要盯紧
1、肛门颜色有暗示
宝宝的肛门正常来说应该是粉红色的,但是,当肠内有热时,肛门的颜色就会呈红色,如果颜色很深的话,妈妈要更加小心了,因为这说明宝宝的体内火很大。
灭火绝招
如果妈妈发现宝宝的肛门颜色是红色的话,要及时调整宝宝的饮食,多给宝宝吃些祛火的蔬菜或者水果,比如西红柿、甘蔗汁,或是喝点淡竹叶水、淡藤茶之类的。一般可以用梨丝、白萝卜丝、藕丝滴上蜂蜜,沁出汁来给宝宝喝,很有效哦。
不要见宝宝上火就给太寒性的食物给他,另外,也不要让宝宝吃得过饱,特别是热量高的食物,尽量不吃。快餐更加是要绝对禁止。
2、眼角用眼屎"说话"
如果眼角有眼屎出现,妈妈不要大意了,这是宝宝身体向外发出的一个信息。眼屎的出现,说明了宝宝肝有火了。有肝火的宝宝往往容易发脾气,不听话,致使妈妈也更劳心。
灭火绝招
妈妈可以给宝宝用生的嫩芹菜抹上花生酱和白糖吃,也可以榨些芹菜汁,煮粥喝。要注意作息时间,宝宝不应该太晚睡。
3、舌头用颜色“代言”
如果舌头、舌边发红了,这是上火的症状,说明宝宝有心火!有心火的宝宝通常白天很口渴,晚上爱折腾,睡觉也不安稳,睡不好觉。
灭火绝招
祛心火的食物还是很多的,比如赶上夏天的话,可以买鲜莲子,剥了直接给孩子吃。另外,茭白和茄子也可以哦,最好是素炒、蒸,不要用那么多油就行了。
4、嘴角的“白茬”有预示
也许有些仔细观察宝宝身体的妈妈会发现,宝宝有时嘴角有些“白茬儿”,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那是宝宝口干引起的,这说明宝宝有脾火了,赶紧灭火!
灭火绝招
可以找一些柿饼上的柿霜给宝宝冲水喝,或是买一些杨桃给宝宝吃。要是口舌生疮、舌苔发黄,那就赶紧给宝宝吃点相应的小中药,赶紧灭火,不然宝宝有火了,会更淘气,妈妈也更累心。
5、大便的软硬度是“指示牌”
每到宝宝拉臭臭的时候,家长除了观察大便的软硬度,还要观察宝宝的表情如何,是否便得轻松顺利。如果宝宝很痛苦,很费力才便出来,大便很硬,不是软黄便的话,同时还有口臭,那说明宝宝有胃火了。
灭火绝招
宝宝有胃火,要尽量给宝宝清理一下肠胃,不要吃那么多东西。可以喝点小米粥、百合粥。早上起来的早餐,最好是清淡点的粥。
6、手心温湿状况有暗示
如果是干热干热的,晚上还出汗,那说明宝宝有虚火了。这样的宝宝,体质较弱,不能吃寒性大的食物。
灭火绝招
小儿推拿是一个好方法。给宝宝捏捏积,搓搓脚心,都是不错的方法。如果情况严重,要及时咨询一下医生。
宝宝“上火”的认识误区
误区1:只有夏秋两季的气候才容易导致“上火”
大多数成年人容易在夏秋两季“火气冲天”,因此年轻妈妈会认为只在容易“上火”的季节才有必要为孩子实施“灭火”。事实上,儿童的脏腑和肌肤娇嫩,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一年四季之中所有温差变化较显著的时候都有可能为孩子的“上火”造成隐患。
春天,孩子容易因为细菌入侵和温差变化而“上火”;在夏季,水分的大量流失是造成人体“上火”的重要原因;秋季昼夜温差尤其明显,空气干燥,孩子一受凉就“上火”;冬季孩子抵抗力降到最低,“上火”更是防不胜防。
误区2:只要注意饮食,宝宝就会防“火”于未“燃”
饮食不正常导致的消化不良和积食只是儿童“上火”的原因之一,它同“各种细菌与病毒侵袭机体”以及“外部环境扰乱导致孩子体内水分流失过多”共同构成了孩子身体的三大“火源”。因此各种细菌与病毒侵袭儿童机体引起发热,以及气温变化引起脱水内热等也会使人体产生“内火”。
误区3:宝宝腹泻肯定是着凉了
大部分年轻妈妈发现孩子腹泻,第一反应大都是孩子肠胃着凉了,却忽视了有可能是“上火”引发的症状之一。
之所以“上火”也能引起腹泻,我们需要从“火源”本身的性质来了解。燥热之“火”和湿热之“火”构成了人体之“火”的两大类别,而腹泻主要是由于“湿热之火”扰乱排泄系统所致,孩子身体内热,同时由于湿气作用不能使内热排解畅通,导致内“火”愈旺。因此,在“祛火”的时候,不要一味单攻“燥火”,扑灭“湿热之火”同样重要。
误区4:只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就能“灭火”
由于儿童的“上火”问题从未被作为炎症和病症被年轻妈妈们正确对待,因此,凉开水、水果和蔬菜常用作“以水祛火”。事实上,凉开水、水果和蔬菜只对消化和饮食紊乱造成的旺盛胃火具有效力,对于心火过旺、肝火过旺和脾火过旺的问题便会束手无策。
误区5:拖延用药
很多妈妈会认为,宝宝上火很常见,并不要紧,身体自行调节一下,就自然会好的。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还有一些妈妈认为,"是药三分毒",对药敬而远之,不能宝宝一上火就吃药。
医院的众多数据显示,许多宝宝就是延误了对"上火"症状的治疗,导致了病情的恶化。专家指出,父母这种不重视治疗、拖延用药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宝宝抵抗力的下降,"上火"是体内潜伏的病因,容易造成体内炎症,容易引发感冒、扁桃体炎、腮腺炎等病症,宝宝"上火"问题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得到及时的治疗。
误区6:滥用成人药物
在生活中,上火是人们常见的病症之一。不少家长就认为,宝宝上火和大人一样,喝些凉茶就可以好了,或者将成人吃的"去火"药物减量,给到宝宝吃。这些方法其实都是有损宝宝健康的做法,对宝宝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宝宝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各种器官、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属于低免疫人群,成人药品中的部分成份不适合儿童,滥用成人药物会伤害儿童的肠胃、肝肾,儿童必须慎用。
误区7:自抓中药
有的妈妈会沿用老一辈的方法,自己抓些药煲给小孩喝,或者根据经验,去药房抓药煎。对此,专家就指出不准确定量给小孩煲凉茶喝是很不科学很危险的。
如果药量没有控制好可能会引起拉肚子长时间喝还可能会影响到小孩的正常发育。而且凉茶味道苦浓,小孩很难接受,强行喂灌容易使小孩挣扎,可能会使药锚进气管从而引起咳嗽,严重会造成呼吸道堵塞而窒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奶粉1、2、3段的区别,不懂的妈妈们看过来哦!接触过奶粉的妈妈都知道,奶粉包装的下方一般都会印有醒目的阿拉伯数字,这些数字对应具体的年龄段。精明妈妈会依据宝宝年龄来选购不同分段的奶粉,因为不同阶段的奶粉的营养比例和成分并不相同。
宝宝在哪个阶段需要哪些营养成分?不同分段的奶粉它们的营养比例又有什么区别?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一、配方奶粉分段方案
不同品牌的配方奶粉会有不完全相同的配方,以满足不同体质宝宝的营养需求,与之相对应的是其分段方案也会有所差别。目前市面上配方奶粉的分段方案主要有以下四种:
A方案:一段0-6个月(婴儿),二段6-12个月(较大婴儿),三段12-36个月(幼儿)。这是配方奶粉最为正统的分段方法,也是最主流的分段方法。
B方案:一段0-12个月(婴儿),二段12-36个月(较大婴儿及幼儿),没有三段。
C方案:一段0-6个月(婴儿),二段6-18个月(较大婴儿及幼儿),三段12-36个月(幼儿)。
D方案:一段0-3个月(婴儿),二段3-6个月(婴儿),三段6-12个月(较大婴儿),四段12个月以上(幼儿)。这是分段最细的一种方案。
二、分段奶粉的配方差异
根据不同月龄的宝宝在生理上的特点以及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配方奶粉对五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元素,进行了全面的强化和调整,以满足不同发育阶段宝宝的需求。
一段奶粉这个阶段的宝宝,所需的全部营养素都来自母乳或者配方奶粉,因此对配方奶粉中蛋白质氨基酸的配比、各种脂肪酸的配比、各微量营养素的配比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段奶粉的营养配比是最接近母乳的。
二段奶粉二段奶粉的配置标准,不管是能量、蛋白质、脂肪、还是微量营养素,与一段奶粉相比都有所改变,其中以能量,蛋白质,脂肪最为明显。因为此时宝宝到了添加辅食的阶段,有一小部分的营养可以来自于食物中,不必完全依赖配方奶粉。
三段奶粉三段奶粉在二段奶粉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必需脂肪酸、亚油酸等营养素的比例,因为这个月龄阶段的宝宝的营养来源,从以母乳/配方奶为主,逐渐过渡到以食物为主。三段奶粉还添加了牛磺酸、铁等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以保证宝宝获得充足均衡的营养。
三、分段奶粉转奶需注意
宝宝在进行段位转换时,原则上需要进行转奶,转奶期间,可能会出现一些腹泻、便秘、不爱吃奶、哭闹等不适症状。因此妈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新旧奶粉要按比例逐步转换,不能换的太快,以免伤害宝宝娇嫩的肠胃。
2.新阶段的奶粉要尽量避开早上空腹的第一餐或晚上临睡觉前最后一餐。
3.转奶的时候最好有一个新旧阶段的奶粉混合使用的过渡期,让宝宝逐渐适应。
4.在转奶过程中,不易消化的、新的辅食都不建议给宝宝添加。
5.宝宝生病期间不要转奶。
6.宝宝预防接种的前后十天内也不要转奶
7、如你觉得本文有价值,烦请在文末点赞,分享,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