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疾病是指一组有相似临床表现,如血尿和(或)蛋白尿,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病程和预后不尽相同,病变主要累及双肾肾小球的疾病。
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系:指病因不明者。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系;指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中的肾小球损害。
遗传性肾小球疾病:为遗传变异基因所致的肾小球病,如Alport综合征等。
本篇着重介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它占肾小球疾病中的大多数,目前仍是我国引起终末期肾衰竭最主要的原因,同时也是服用肾宁散胶囊的大多数患者的病因。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
1.急性肾小球肾炎
2.慢性肾小球肾炎
3.肾病综合征
4.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5.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过去曾称为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下面着重介绍前三个肾小球疾病:
1.急性肾小球肾炎
(acuteglomerulonephritis,AGN),简称急性肾炎
其特点为急性起病,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伴有一过性肾功能不全。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而其他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亦可引起。
本病典型者具有以下表现:
(1)尿异常
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肾小球源性血尿,约30%患者可有肉眼血尿,常为起病首发症状和患者就诊原因。
可伴有尚可见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稍增多,并可有红细胞管型。
(2)水肿
80%以上患者均有水肿,常为起病的初发表现,典型表现为晨起眼脸水肿或伴有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少数严重者可涉及全身。
(3)高血压
约80%患者出现一过性轻、中度高血压,常与水、钠潴留有关,利尿后可逐渐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高血压,甚至高血压脑病。
(4)肾功能异常
患者起病早期可因肾小球过滤下降,水、钠潴留而尿量减少,少数患者甚至少尿(ml/d)。肾功能可一过性受损,表现为血肌酐轻度升高。极少数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肾衰。
(5)充血性心力衰竭
常发生在急性期,水钠严重潴留和高血压为重要的诱因,常需紧急处理。
(6)免疫学检查异常
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步增加活动量。
急性期应予低盐(每日3g以下)饮食。
肾功能正常者不需限制蛋白质入量,但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
明显少尿的急性肾衰竭者需限制液体摄入量。
2.慢性肾小球肾炎
(chronicglomerulonephritis,),简称慢性肾炎。
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不相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多见。
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
由于本组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
仅有少数慢性肾炎是由急性肾炎发展所致(直接迁延或临床痊愈若干年后再现),大部分慢性肾炎的发病机制是免疫介导炎症。
另外,非免疫、非炎症机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残余肾单位肾小球长期代偿处于高灌注、高滤过和高跨膜压的“三高”状态,久之导致残余肾小球硬化。
一般治疗
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恶化、防治严重合并症为主要目的。
1.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
2.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入量(氮质血症患者)。
3.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
避免感染、劳累、妊娠及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含马兜铃酸中药等)等可能导致肾功能恶化因素。
3.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syndrome,NS)
肾病综合征起病前可有诱因,包括感染、劳累等,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同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疲劳、纳差、恶心、腰酸等。
肾病综合征(NS)诊断标准(三高一低):
①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大于3.5g/d)
②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
③明显水肿
④血脂升高(血清胆固醇mg/dl以上)
其中①②两项为诊断的必需条件,③④为诊断的参考。
一般治疗
1、休息治疗 凡严重水肿、低白蛋白血症者需卧床休息。水肿消失、一般情况好转后,可起床活动。
2、饮食治疗
(1)蛋白质摄入
按0.8-1.0g/(kg·d)的优质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饮食。同时热量要保证充分,每日每公斤体重不应少于-kJ(30-35kcal)。
若高蛋白饮食将增加肾小球高滤过,加重蛋白尿并促进肾病变进展,故目前一般不主张应用
(2)控制钠盐的摄入
水肿时应低盐(3g/d)饮食,同时应少进富含饱和脂肪酸(动物油脂)的饮食,多吃富含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如植物油、鱼油)及富含可溶性纤维(如燕麦、米糠及豆类)的饮食,以减轻高脂血症。
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为尿路感染的常见病。由致病菌感染直接引起的肾盂、肾盏和肾实质的炎症。
尿路感染包括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与下尿路感染(尿道炎、膀胱炎)。
肾盂肾炎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两种类型。
前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及腰背疼痛等,小便常规检查可查出白细胞(脓细胞)和细菌。
后者症状一般较轻,可由急性肾盂肾炎迁延而来;或急性肾盂肾炎虽然得到控制,但经反复发作演变而来。
一般急性肾盂肾炎多数患者可迅速治愈,慢性者治愈则相对较困难。
急性肾盂肾炎
可发生于各种年龄,但以育龄期妇女最多见,起病急骤。
(1)一般症状
高热、寒战,体温多在38~39℃之间,也可达40℃。热型不一,一般呈弛张型,可呈间歇。伴头痛、全身酸痛等,热退时大汗等。
(2)泌尿系症状
患者有腰痛,多为钝痛或酸痛,程度不一,少数有腹部绞痛,沿输尿管向膀胱方向放射,体检时在上输尿管点或肋腰点有压痛,肾叩痛阳性。患者常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不典型患者可见血尿,轻度腰痛和发热。儿童患者的泌尿系症状常不明显,起病时除高热等全身症状外,常有惊厥、抽搐发作。
(3)胃肠道症状
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个别患者可有中上腹或全腹疼痛。需和阑尾炎,胆囊炎及急性胃肠炎进行鉴别。
慢性肾盂肾炎
临床表现复杂,容易反复发作,病程隐蔽,有时可表现为无症状性菌尿和/或间歇性的尿频、尿急、尿痛。可有慢性间质性肾炎的表现,包括尿浓缩功能减退,低渗、低比重尿,夜尿增多及肾小管性酸中毒等。至晚期,可出现肾小球功能损害,氮质血症直至尿毒症。
肾盂肾炎一般治疗
目的在于缓解症状,防止复发,减少肾实质的损害。鼓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勿憋尿,以降低髓质渗透压,提高机体吞噬细胞功能,冲洗掉膀胱内的细菌。有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应卧床休息。
肾宁散胶囊
中医治疗肾病有悠久的历史,中医注重辩证论治,单用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肾宁散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皇家药典《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后在明代《万病验方大全》、清代鲍相敖的《增广验方新编》均有记载。
肾宁散胶囊对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以及水肿症状的消除有较好的疗效。
肾宁散胶囊的治疗作用机理
(一)双途净化血液---维持内环境稳定、减少并发症
1、中药药炭作用于肠道---经肠(排毒)净化血液
肾宁散能够吸附肠道内的各种毒素,尤其对小/中分子物质(肌酐/尿素氮/一些氮代谢的产物)有高吸附作用,使毒素在进入血液之前就被吸附清除排泄。
血液中的肌酐等毒素可从血管向肠道扩散,并在肠道再次吸收入血液造成二次损伤。肾宁散可以加速肌酐等毒素向肠道的扩散,并在肠道中吸附毒素排出体外。
2、活性物质群作用于肾---经肾(排毒)净化血液
肾宁散中的活性物质群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保护肾单位,从而改善了肾功能,提高了肾小球滤过率,提高了肾脏清除血液中毒素及代谢废物的效率,这些毒素废物最终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二)多重保护肾脏---延缓慢性肾病的进程
1、肾脏保护机制---经肠保护肾脏
保护一:肠源性尿毒素透过破损肠道黏膜进入血液,血中的尿毒素可从血管向肠道扩散,并可在肠道再吸收,毒素被直接吸附排出,减轻肾脏负担。
保护二:肠粘膜屏障的受损与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胃肠道可以通过能量物质代谢、免疫炎症、肠道黏膜、肠道菌群等多方面调节肾脏功能,肾宁散通过保护肠粘膜屏障,调节胃肠道平衡,保护肾脏
2、肾脏保护机制---活性物质群的肾脏保护
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延缓肾小球的硬化;改善肾小球的血流动力学;清除氧自由基;调节细胞因子;调节机体免疫机能。
药食同源,对肾脏无毒副作用。
肾宁散胶囊
国药准字:Z
成份:西瓜翠衣、紫皮大蒜
功能主治:消炎,利尿,消除水肿及尿蛋白。
用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
用法用量:用白茅根50g煎水ml冲服,一次12-20粒,早(空腹)、晚各一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规格:0.5g×90/粒/瓶
企业名称:开封大宋制药有限公司
贮藏:密封,置阴凉(不超过20°C)干燥处
注意事项:1.三个月为一疗程,宜连续服用,水肿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加服利尿剂,但忌用汞制剂等利尿剂。
2.治疗期间忌服激素、盐及刺激性食物。
3.服药后大便黑褐色为正常现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