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节好发的疾病很多,常见的有肠道传染病,如伤寒、霍乱、痢疾等;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天花等;虫媒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动物源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其他时令疾病,如疮疖、痱子、足癣、红眼病等。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不少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甚至绝迹,有些疾病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局限性。这里,只就这些病种中比较常见的几种简要介绍之。
1、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因肠道功能失常,痢疾杆菌进入胃肠道而发病,主要症状是腹痛、里急后重、腹泻、下痢赤白脓血等。其预防工作要从抓日常生活卫生人手,谨防病从口入,包括管好粪便、水源,防止污染;消灭苍蝇及其孳生源,减少传播;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不洁、腐败变质食物,杜绝致病菌人侵等。在疾病流行季节,要多吃大蒜、多吃醋、多饮绿茶,还可采些马齿苋、铁苋作为副食连续食用,均有一定效果。
2、流行性腮腺炎。因腮腺炎病毒进入呼吸道引起,借唾液飞沫传播,好发于儿童时期。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很早,称为“痄腮”,《黄帝内经》中已有关本病记载。其特点是起病大多较急,呈双侧性出现,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腮腺部肿痛、张口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时尤甚,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而不红,表面发热而不化脓。对本病的预防,可运用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皮内、皮下注射,或用雾剂喷鼻、气雾吸入,使机体取得自动免疫。还可用中药板蓝根、金银花、贯众各30克,煎汤口服。也可针刺颊车、合谷穴,每日2次。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隔离是防止本病传染的重要措施。
3、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传播,经血侵入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寄生繁殖,引起红细胞周期性成批破坏而发病。其临床特点为:周期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以及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最严重,温带地区次之。根据其发病的时间、性质和形态学特点,临床上将疟疾分为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和卵形疟。间日疟分布最广,遍及热带和温带地区,三日疟较少,恶性疟以热带最多和最严重,卵形疟很少。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从有文字可考的典籍中来看,起码在年以上,《黄帝内经》中已有《疟论篇》和《刺疟篇》的专论,《本草经》中已明确记载有常山治疟的功效,《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中对本病的论述已比较系统。本病预防的关键是灭蚊。要立足于“早、小、了”,就是下手要早,要立足于消灭按蚊幼虫,除恶务尽。彻底清除积水、杂草,杜绝按蚊孳生和藏身之地。家庭预防,一是抓防范,装好蚊帐、纱窗、纱门,用驱蚊剂涂擦裸露的皮肤,用蚊香、艾绳驱赶蚊虫;二是抓杀灭,药物熏蒸法的效果最好,但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好药物,严格掌握剂量,警惕人、畜呼吸后中毒。
4、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通过蚊虫传播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痉、脑膜刺激征等为特征,重症会发生呼吸衰竭,并可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中医学中没有这一病名,是把它包含在“暑温”、“暑风”、“暑痉”,“暑厥”等温病范畴中论述的。本病的预防关键亦是防蚊、灭蚊,方法如前所述。此外,还可应用预防接种的方法,比较安全,效果也好,人群保护率可达76%~90%。
5、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一组由虫媒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出血和时常伴随的循环衰竭为特征。发病以高热为多,体温在39~40℃之间,并有全身中毒症状和明显的“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皮肤划痕征阳性和皮肤、粘膜瘀点等,严重者可见大片瘀斑和大量内脏腔道出血倾向。本病预防的要点,是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整顿好环境,不让野鼠有窝藏之所;保管好食物,不让野鼠有接触的机会;采取灭鼠措施,将野鼠控制到最低水平。
6、疮疖、痱子。疮疖,包括脓疱疮和疖子,是由化脓球菌传染的一种皮肤病。痱子,学名“红色粟粒疹”,是汗液排泄和蒸发受阻,汗液中的有害物质长期刺激皮肤而导致的无菌性炎症。二者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因其好发的对象都是儿童及青年,发病的原因都与汗液、脂肪腺的功能失调有关,共同症状都有瘙痒感,且痱子抓破感染细菌后也可形成疮疖,故把它们放在叙述。它们的预防,一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儿童宜多洗澡、少用肥皂,防止脂肪酸的过多丢失。洗毕揩干后,可在皮肤的皱折处扑些粉剂,不宜扑得过多过厚,以免妨碍汗液分泌。二要勤换衣服,衣料要尽量质地柔软,避免对皮肤的刺激。三要保护皮肤完整,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注意营养,多吃蔬菜、多喝开水及菜汤。容易长痱子的孩子,可适当服用维生素B1和维生素C;容易长疮疖的孩子,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功能的中药金银花、地丁、黄芩、薏苡仁、滑石、甘草等煎汤代茶,它们都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7、足癣。俗称“脚气”、“香港脚”,是真菌侵犯足部表皮所引起的浅部真菌病,发病率很高,70%~8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这是因为,人的足下没有皮脂腺,不能产生抑制癣菌的脂肪酸;足下的汗腺却特别多,汗液中尿素分解产生的氨使皮肤呈碱性反应,非常利于癣菌的生长。加之足下皮肤的角质层比较旺盛,角质层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又为癣菌提供了优厚的生活基础。足癣虽不算大病,但痒得使人难受,还易反复、易感染,严重时也会影响人的活动,乃至出现全身症状,因此不能等闲视之。足癣的预防,重在改变足下环境,使癣菌失去生活的条件。鞋、袜要经常换洗和曝晒消毒,积极治疗脚汗,注意鞋内通气,不穿过紧和密闭的胶塑料鞋、皮鞋等。
8、红眼病。学名“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常见传染性眼病,以明显结膜充血及粘液脓性分泌物为主要特点,多为双眼发病,时间上可略有先后。本病传染性较强,稍不注意就会传染给整个家庭或集体单位的许多人。其预防除注意个人卫生、坚持一人一盆一巾、经常对洗脸用具进行消毒外,在流行季节可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以灭菌生理盐水对眼睛进行冲洗,或酌用抗生素及磺胺类眼药水滴眼等。
夏秋季节,的确疾病高发。今年手足口、疱疹性咽颊炎及其他病毒性感染更是较往年增多,但只要提高警惕,注意环境、饮食、个人卫生,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减少或避免其发生也完全是可能的。
往期文章:
1.青筋过鼻梁,无事哭三场2.“过敏性体质”的人一定得“过敏”吗?3.人类祖先是如何与天花作斗争的4.新冠病毒是如何攻陷全世界的?5.孩子发烧的非药物疗法6.孩子爱出汗是不是病?7.古典养生气功“八段锦”
8.小儿若有便秘证,可试“甘蔗蜂蜜粥9.话说“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前世今生10.世界第二大致死疾病!中国有万人群被它困扰!11.美容养颜妙术--叩齿吞津保健法12.孩子经常腹胀怎么办?13.赵坤教授教你如何给孩子使用中成药14.小儿腹痛家长应该怎么“揉”?15.孩子为什么愿意趴着睡觉?16.“谁搞垮了孩子的身体”:很多病都是治出来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