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肾小球肾炎科室
肾小球肾炎手术
肾小球肾炎症状
肾小球肾炎形成
肾小球肾炎原因
肾小球肾炎传染

新版狼疮性肾炎诊治指南发布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肾脏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多样,从无症状血尿和(或)蛋白尿到肾病综合征,到伴有肾功能损害的急进性肾炎不等。为帮助临床医生在治疗时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就年发布的“狼疮性肾炎诊断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具体内容如下:

一、诊断标准

在确诊为SLE的基础上,患儿有下列任一项肾脏受累表现者即可诊断为狼疮性肾炎:

1.尿蛋白检查满足以下任一项者:

?1周内3次尿蛋白定性检查阳性;

?或24h尿蛋白定量mg;

?或尿蛋白/尿肌酐0.2mg/mg,

?或1周内3次尿微量白蛋白高于正常值;

2.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5个;

3.肾小球和(或)肾小管功能异常;

4.肾穿刺组织病理活检(以下简称肾活检)异常,符合狼疮性肾炎病理改变。

二、临床分型

儿童狼疮性肾炎临床表现分为以下7种类型:

1.孤立性血尿和(或)蛋白尿型;

2.急性肾炎型;

3.肾病综合征型;

4.急进性肾炎型;

5.慢性肾炎型;

6.肾小管间质损害型;

7.亚临床型:SLE患儿无肾损害临床表现,但存在轻重不一的肾病理损害。

三、病理分型

Ⅰ型:轻微系膜性狼疮性肾炎

光镜下肾小球正常,但免疫荧光和(或)电镜可见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

Ⅱ型:系膜增生性狼疮性肾炎

光镜下可见单纯系膜细胞不同程度增生或伴有系膜基质增多,伴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免疫荧光和电镜下可见少量上皮下或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

Ⅲ型:局灶性狼疮性肾炎

分活动性(A)或非活动性(C)病变,呈局灶性(受累肾小球50%)节段性或球性的肾小球内增生、膜增生和中重度系膜增生或伴有新月体形成,典型的局灶性的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或不伴有系膜改变。

?Ⅲ(A):活动性病变:局灶增生性狼疮性肾炎。

?Ⅲ(A/C):活动性和慢性病变:局灶增生和硬化性狼疮性肾炎。

?Ⅲ(C):慢性非活动性病变伴有肾小球硬化:局灶硬化性狼疮性肾炎。

Ⅳ型:弥漫性狼疮性肾炎

活动性或非活动性病变。呈弥漫性(受累肾小球≥50%)节段性或球性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增生、膜增生和中重度系膜增生,或呈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典型的弥漫性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或不伴有系膜病变。Ⅳ型狼疮性肾炎又分两种亚型:Ⅳ-S狼疮性肾炎:即超过50%的肾小球的节段性病变;Ⅳ-G狼疮性肾炎:即超过50%肾小球的球性病变。若出现弥漫性“白金耳样”病变时,即使轻度或无细胞增生的狼疮性肾炎,也归入Ⅳ型弥漫性狼疮性肾炎。

?Ⅳ-S(A):活动性病变:弥漫性节段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

?Ⅳ-G(A):活动性病变:弥漫性球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

?Ⅳ-S(A/C):活动性和慢性病变:弥漫性节段性增生和硬化的狼疮性肾炎。

?Ⅳ-G(A/C):活动性和慢性病变:弥漫性球性增生和硬化性狼疮性肾炎。

?Ⅳ-S(C):慢性非活动性病变伴有硬化:弥漫性节段性硬化性狼疮性肾炎。

?Ⅳ-G(C):慢性非活动性病变伴有硬化:弥漫性球性硬化性狼疮性肾炎。

Ⅴ型:膜性狼疮性肾炎

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增厚,可见弥漫性或节段性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或不伴系膜病变。Ⅴ型膜性狼疮性肾炎可合并Ⅲ型或Ⅳ型病变,这时应做出复合性诊断,如Ⅴ型+Ⅲ型、Ⅴ型+Ⅳ型等,并可进展为Ⅵ型硬化型狼疮性肾炎。

Ⅵ型:严重硬化型狼疮性肾炎

超过90%的肾小球呈现球性硬化,不再有活动性病变。

四、狼疮性肾炎的治疗

1.治疗原则

?狼疮性肾炎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并不完全平行。因此,不推荐以临床表现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本指南建议没有条件作肾活检不能明确肾病理类型者,应转诊医院诊治。确诊为狼疮性肾炎者应尽早行肾活检,以利于依据不同肾脏病理特点制定治疗方案。

?积极控制SLE的活动性。

?坚持长期、正规、合理的药物治疗,并加强随访。

?尽可能恢复肾功能或保护残存肾功能,避免狼疮性肾炎复发,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治疗目标

?长期保护肾功能,预防疾病复发,避免治疗相关的损害,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完全缓解:尿蛋白/肌酐比值0.2mg/mg,或24h尿蛋白定量mg,镜检尿红细胞不明显,肾功能正常。

?部分缓解:尿蛋白降低≥50%,非肾病范围;血肌酐稳定(±25%)或改善,但未达正常水平。

?治疗目标最好在起始治疗后6个月达到,最迟不能超过12个月。

3.治疗方法

3.1一般性治疗:

?羟氯喹:推荐作为全程用药。羟氯喹推荐剂量为4~6mg/kg/d,其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但由于有视网膜毒性作用,建议用药前及用药后每3个月行眼科检查(包括视敏度、眼底及视野等)。羟氯喹剂量超过6.5mg/kg/d时,其毒性作用明显增大。对于肾小球滤过率(GFR)30ml/min、1.73m2的患者有必要调整剂量。

?控制高血压和尿蛋白:对于合并有蛋白尿伴或不伴高血压的患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ACEI或ARB)均应作为首选药物。儿童患者常选用:依那普利,起始剂量0.1mg/kg/d,最大剂量0.75mg/kg/d,每日1次或分2次;苯那普利,起始剂量0.1mg/kg/d,最大剂量0.3mg/kg/d,每日1次或分2次服用;福辛普利,起始剂量0.3mg/kg/d,最大剂量1.0mg/kg/d,每日1次;氯沙坦,起始剂量1mg/kg/d,最大剂量2mg/kg/d,每日1次。

3.2不同病理类型的针对性治疗方案:

?Ⅰ型和Ⅱ型狼疮性肾炎的治疗:

一般认为,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取决于肾外狼疮的临床表现(未分级),伴有肾外症状者,予SLE常规治疗;患儿只要存在蛋白尿,应加用泼尼松治疗,并按临床活动程度调整剂量和疗程;尽管缺乏表现为肾病范围蛋白尿的Ⅱ型狼疮性肾炎的前瞻性研究,但如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及泼尼松均不能有效控制尿蛋白时,大部分学者推荐加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增殖性(Ⅲ型和Ⅳ型)狼疮性肾炎的治疗:

Ⅲ型和Ⅳ型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可分为诱导缓解治疗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治疗目标是经过初始强化治疗快速控制肾脏炎症,随后进入较长时间的维持巩固治疗。本指南推荐Ⅲ型和Ⅳ型狼疮性肾炎应用糖皮质激素加用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

诱导缓解治疗阶段:一般6个月,首选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泼尼松1.5~2.0mg/kg/d,6~8周,依据治疗效果缓慢减量。肾脏增生病变显著时需给予甲泼尼龙冲击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甲泼尼龙冲击剂量15~30mg/kg/d,最大不超过1g/d,3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可间隔3~5d重复1~2个疗程。环磷酰胺静脉冲击有2种方法可选择:(1)~mg/m2/次,每月1次,共6次。(2)8~12mg/kg/d,每2周连用2d为1次,总计6~8次。环磷酰胺累计使用剂量~mg/kg。吗替麦考酚酯(MMF)可作为诱导缓解治疗时环磷酰胺的替代药物,在不能耐受环磷酰胺治疗、病情反复或环磷酰胺治疗6个月无效的情况下,可改用MMF0.5~3.0g/d(成人剂量),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持续1~3年。尚无大规模儿童RCT的证据。本指南推荐儿童MMF剂量20~30mg/kg/d。

维持治疗阶段:维持治疗的目的是维持缓解,防止复发,减少发展为肾衰竭的几率。最佳药物和最佳维持治疗的时间尚无定论。本指南建议维持治疗时间不少于3年。

1)糖皮质激素减量:目的是以合适的最小剂量维持患儿稳定的缓解状态。糖皮质激素减量不能过快,以免病情复发。为了避免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除了在诱导缓解期激素分次服用外(一般经过2~3个月),此后将糖皮质激素一日量早餐前空腹顿服,待病情稳定后以最小维持量(如5~10mg/d)长期服用。

2)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和疗程:在完成6个月的诱导缓解治疗后呈完全反应者,停用环磷酰胺,口服泼尼松逐渐减量至5~10mg/d维持数年;在最后一次使用环磷酰胺后2周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序贯治疗,首推MMF,其次可选用硫唑嘌呤1.5~2mg/kg/d每日1次或分次服用。MMF可用于不能耐受硫唑嘌呤的患儿,或治疗中肾损害反复者。

?Ⅴ型狼疮性肾炎的治疗:

表现为非肾病范围蛋白尿且肾功能稳定的单纯Ⅴ型狼疮性肾炎,使用羟氯喹、ACEI及控制肾外狼疮治疗。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的单纯Ⅴ型狼疮性肾炎,除使用ACEI,尚需加用糖皮质激素及以下列任意一种免疫抑制剂,即MMF、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对于经肾活检确诊为Ⅴ+Ⅲ型及Ⅴ+Ⅳ型的狼疮性肾炎,治疗方案均同增殖性狼疮性肾炎(Ⅲ型和Ⅳ型狼疮性肾炎)。肾功能恶化的患儿应该行重复肾活检,如果合并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按增殖性狼疮性肾炎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Ⅵ型狼疮性肾炎的治疗:

具明显肾衰竭者,予以肾替代治疗(透析或肾移植),其生存率与非狼疮性肾炎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无差异。如果同时伴有SLE活动性病变,仍应当给予泼尼松和免疫抑制剂(如MMF、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治疗,注意剂量调整与不良反应监测。

?狼疮性肾炎复发的治疗:

及早发现和治疗复发的狼疮性肾炎至关重要,因为每次复发都可能促进狼疮性肾炎的进展和恶化,甚至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狼疮性肾炎复发的治疗方案选择:急性加重时先甲泼尼龙冲击,随后口服泼尼松及逐渐减量;对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复发的狼疮性肾炎患儿,建议使用原来治疗有效的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方案;如重复使用原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方案将导致环磷酰胺过量,可能造成性腺损伤等不良反应,推荐使用不含环磷酰胺的初始治疗方案。

?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治疗:

目前对于难治性狼疮性肾炎尚无统一定义,若患儿经常规环磷酰胺治疗后无反应,且采用无环磷酰胺的方案治疗亦无效,那么可认为该患儿为难治性患儿。治疗方案:1)如仍为狼疮性肾炎导致的肌酐升高和(或)尿蛋白增加,建议换用其他诱导缓解治疗方案重新治疗。2)经多种方案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加环磷酰胺冲击,或糖皮质激素加MMF等治疗3个月)后仍无效的狼疮性肾炎患儿,建议在继续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基础上,将MMF+他克莫司联用,或使用利妥昔单抗,每次剂量mg/m2,采用每周静脉注射1次,可用2~4次,为预防发生过敏反应,静脉注射前给予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扑热息痛或氢化可的松静脉注射等。血液净化(包括持续免疫吸附和血浆置换)也是治疗选项之一。

3.3狼疮性肾炎重复肾活检指征

?狼疮性肾炎维持治疗12个月仍未达到完全缓解者,在更换治疗方案前应先重复肾活检。

?如怀疑患儿的肾脏病理类型发生变化,或不明原因蛋白尿加重时,可考虑重复肾活检。

?对肾功能恶化的患儿应该重复肾活检。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指南

来源:狼疮性肾炎诊治循证指南().中华儿科杂志,,56(2):88-94.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权威看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是什么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yasya.com/sxqsycr/47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